[转载]通辽历史文献纪录片《百年沧桑话通辽》解说词
(2011-10-21 05:51:57)
标签:
转载 |
分类: 内蒙资料 |
第三集
由于当时放荒和建镇同时进行,而且建镇速度要远远快于放荒,所以到1914年,放荒尚未结束,通辽镇区建设就已经成型。
从通辽建置沿革来看,放荒以前的这片巴林爱新荒是卓里克图亲王的领地,1912年放荒后便由荒务局管辖,1914年城区形成后设立通辽镇,成立了设置局,除放荒以外的一切行政管理工作都由设置局管理。1914年,通辽镇隶属辽源县管辖,城区9200多人口,占地3.149平方公里,全镇总辖人口达到2.3万人。
1918年,由于当地人口增长,放荒面积扩大,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甫设试办通辽县设置委员,隶属奉天省洮昌道管辖。1920年,开始实行县治,成立了通辽县公署,富明哲任第一任县长,基本建立健全了警、税、学、农,商、邮、电报、电话等行政管理机构,成为科尔沁草原中心地带最繁华的贸易集镇。
据民国三年九月十五日《通辽镇官镇私街合并图》记载,1914年,通辽城区内已有房屋1459间,大小店铺265家。
这时的通辽城区已初具规模,东西长2300米,南北宽1349米,共有街路10条,城东另有一条马道。当中有井字正街路4条,间距大体相等,约400米左右,每条正街路外侧和中间都另有一条小街路。全城街路方正有序,呈棋盘状。沿街路两旁房舍整齐,大多为青砖瓦房,商户店铺建有女儿墙、门斗、门洞、门脸,装饰古朴豪华。
城区内,东西方向为街,南北方向为路,这种规划原则一直延续至今。但在当时街路命名时,却都以某某大街相称。全城纵横十条街路,外加一条马道,共十一条。
让我们看一看当时主要街路的变化情况。
城区内有四条井字型正街路,两条东西正街,两条南北正路。
两条东西正街是:
南大街
北大街
两条南北正路是:
东大街
西大街
其他的东西街还有三条,分别是:
南顺大街
东西小街
北小街
还有四条南北路,分别是:
马道
东小街
南北中小街
西小街
另外,现在的团结路是民国初年的西城壕旧址,城壕西移后改称西顺城大街,1958年命名为团结路至今。
1914年,在修筑护城壕时,城区四周也修建了夯土结构的城墙,并在东西南北建造了四座城门,都是木栅栏简易城门。
东城门
西城门
南城门
北城门
通辽老城区北靠西辽河,南面有清河,大小渡口12处,四周地势平坦,水系丰沛,给农业生产和航运带来极大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无穷的水患。早在1903年,只有十几户人家的白音太来村就曾耗费民力围堤护村,但多次遭遇洪水围困和损毁。1913年夏天,正当开始城镇建设时,西辽河水暴涨,洪水冲毁堤坝,涌进筹建中的通辽城区,大部分房屋倒塌,居民损失惨重。这次洪水袭击的教训,让当局者感到防洪工作的紧迫和重要,于是动员乡绅居民捐出财力,由荒务局和蒙荒局主持,在1914年开始了第一次修筑护城壕。
当时所筑护城壕的大致位置是:东城壕在建国路,西城壕在团结路南城壕在科尔沁大街,北城壕在霍林河大街南侧30米处。四面城壕所围护的正是当初设计规划中的城区范围。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和洪水的冲击,城区不断向外扩展,1924年特大洪水灾害之后,东城壕便移到现在的平安路位置。
以后通辽城区虽然不断扩大,但都是在老城区的基础上向四周扩展起来的,原来的老城区仍然处在现在市区的中心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