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敬对象,俗称“三宝佛”。根据印度哲学,时间和空间是混淆的,因此三世佛分为以空间计算的“横三世佛”与以时间计算的“纵三世佛”。
横三世佛 指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另一说是东方阿閦佛,又称“不动佛”),西方阿弥陀佛。
中央释迦牟尼佛,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他有两位胁侍,“大智”文殊菩萨和“大行”普贤菩萨,号称华严三圣;他是这个世界的教化者,是佛教教主。他的法身是藏传佛教崇敬的大日如来。东方药师佛,主管东方净琉璃世界,他有两位胁侍,日光普照菩萨和月光普照菩萨,号称东方三圣。一般祈祷於药师佛,主要目的在於祈求现世安乐。药师佛可以保佑世人消灾、延寿、去病,许多老者、病人都会礼拜药师佛,以求健康长寿。西方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他有两位胁侍,“大勇”大势至菩萨和“大悲”观世音菩萨,号称西方三圣。一般祈祷於阿弥陀佛,主要目的在於祈求死後的解脱。汉传佛教认为,阿弥陀佛主要是以其愿力,引渡众生到极乐世界,脱离苦难的轮回,故亦号“接引佛”,也因为此佛有无量寿命与光明,亦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在藏传佛教,他被称为月巴墨佛,也是长寿的象徵。
纵三世佛 指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
三身佛:按中国佛教天台宗的说法,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即应身佛。“毗卢遮那
Vairocana”与“卢舍那Locana”都有“光明遍照”的意思,但二佛是有所区别的。“毗卢遮那”意即“遍一切处”,就是他的光明普照万方,故而密宗又将毗卢遮那译为“大日如来”。《大乘义章》说:“显法成身,名为法身。”即说他是以佛法成身,体现了人格化的真理(佛法)。“卢舍那”又译作“净满”,是报身佛,表示证得了佛法真谛获得佛果而显示佛的智慧的佛身。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是表示随缘教化,济度世间芸芸众生而现的佛身,特指释迦牟尼的生身。 佛殿中三身佛的配置情况如下:中尊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尊为报身佛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释迦牟尼佛。与三世佛的区别除了手印不同,主要是三世佛都是顶髻,而三身佛中法身佛戴冠。
主尊佛
五尊佛 密宗所尊崇的五部佛的部主,分别是佛部部主大日如来,金刚部部主阿众如来,宝部部主宝生如来,莲花部部主阿弥陀如来,羯磨部部主不空成就如来。五部佛,每部除了部主,下面还有很多佛,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佛系统。这五部是以五智来划分的,每一部分配一智,这一部的佛都是以该部智慧来成就的。在寺庙中这五尊佛供奉的位置是:大日如来居中,阿众如来在东方,宝生如来在南方,阿弥陀如来在西方,不空成就如来在北方。
七尊佛
指释迦牟尼佛及在其以前出现的六位佛陀。即过去庄严劫末的毗婆尸(Vipa^syi)、尸弃(S/ikhi^)、毗舍浮(Vis/vabhu)等三佛,与现在贤劫初的拘留孙(Krakucchanda)、俱那含牟尼(Kanakamuni)、迦叶(Ka^ys/a^pa)、释迦牟尼(S/akyamuni)等四佛。这七佛皆已入灭,故又称过去七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