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心朝天和五体投地---兼论在寺庙如何叩首(佛教常识之六)
(2011-03-19 05:22:17)
标签:
印度五心大唐西域记拜垫佛教文化 |
分类: 宗教知识 |
五心朝天是道教和佛教进行修炼的一种身体姿势。包括两手心、两脚心和头顶心,共称五心。五心向上的打坐姿势按照传统说法,就是五心朝天。据说,这种姿势有利于经脉畅通和思想的稳定,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双盘座。
五体投地乃佛教礼法之一。又作五轮投地、投地礼、接足礼、头面礼、顶礼。本为印度所行之礼法,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所载,印度所行之礼敬法共有九种,其第九种即五体投地,为所有礼法中之最殷重者。其后佛教亦沿用此一礼法,并以之表礼敬之最上者。所谓五体,指两手、两膝、头顶等,亦称五轮。其行礼之法,先以右膝着地,次下左膝,再次两肘着地,两掌舒展过额,其后头顶着地,良久一拜。除实际之投地礼外,一般亦以此语表示对他人极度敬重推崇之意。它的一般规则动作是这样的:先合掌,再低头(或问讯),然后右、左掌依次按地,两膝随之跪下、头额触地(投地的五体是指头、两膝、两只手)。等头额触地以后,随之翻掌,表示两手捧起所拜者的足,或托起崇拜对象。翻掌后稍停一会儿再起身,此为一拜。一般有三拜、九拜、百拜等。在拜佛时,一般还要称名号。拜完后还要打个问讯礼。如果顶礼的是僧人,则要称“顶礼xx法师(或和尚)”。但在礼僧时需注意。一、如果礼拜时,礼拜的对象正在躺着,这时就暂不要礼。二、礼拜的对象如果是和佛菩萨像处相反方向时,礼拜不能背对佛菩萨像,面朝下(以佛菩萨像为上)去礼拜僧等等。另外,僧人不能拜俗人和居士。
五体投地在藏区最为常见。而内地一般人在寺庙里磕头的方法应该是: 1.肃立合掌,腕与心口平,两足跟离开约二寸,脚尖相距约八寸,成八字形。站好后,立刻收束杂乱的心意,瞑目观想:我以往无量劫中的父亲在我右边,我以往无量劫中的母亲在我左边,儿女眷属在后,一切冤仇障类在前,此无量劫数的父母冤亲眷属,均在我的四周,团团围绕着我,随我一齐礼佛,愿你们以善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注:此种观想礼佛的方法,是密宗的无上法门,若常如此观想礼佛,不仅能超度你所观想的,而且能为自己灭障消灾。即念经,持咒或持佛菩萨圣号时也是一样,不可忽视。)观想后,弯臂,右臂斜伸,右掌向上,按于拜垫中央,左掌仍举不动,两膝随即跪下(此为第一拜)。 2.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的左前方(此为第二拜)。 3.右掌由拜垫中央移到右前方,两掌相距约六寸许(此为半拜合共叫“两拜半”)。 4.以头垂叩于两掌中间拜垫上。 5.两掌随即翻转,手心向上。意思是以两手托承佛足,以求福慧。这叫头面接足礼。(另一说法是:古时候的小孩子或低阶之人,向大人,上级或长者求索物品或钱财时,就是这样摊开手掌承接所要求的财物。也就是承接佛菩萨所赐的福慧之意)。 6.两手握拳翻转,头离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心。 7.左握举回胸前,右掌将身撑起,与左掌合,同时两膝起立。合掌依然。 8.三拜礼毕,合掌弯腰,垂至膝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两大指相并,两食指相合竖直(此为定印),伸直腰,举至齐眉,再放掌。这叫问讯。
在磕头时必须脚趾伸直,脚心朝上,脸向下。这也是五心朝天。现在进寺庙磕头的人很多,但是大都不合规矩,尤其是掌心朝下,脚趾弯曲,脚心朝地。实为大不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