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经筒、经幡、玛尼堆和敖包(佛教知识之三)
(2011-02-26 04:29:54)
标签:
苏勒德六字大明咒藏语玛尼堆六字真言文化 |
分类: 宗教知识 |
转经筒见于藏传寺庙和藏区。一种是固定在寺庙里的,又称“玛尼” 经筒(梵文 Maņi,中文意为如意宝珠),与六字真言(六字大明咒)有关,藏传佛教认为,持诵六字真言越多,表示对佛菩萨越虔诚,由此可得脱离轮回之苦。因此人们除口诵外,还制作“玛尼”经筒,把“六字大明咒”经卷装于经筒内,用手摇转,每转动一次就等于念诵经文一遍,表示反复念诵着成百上千倍的“六字大明咒”。有的还用水力、灯火热能,制作了水转玛尼筒、灯转玛尼筒,自然力代替人念诵“六字大明咒”。藏民手中摇动着的转经筒,也叫"玛尼轮"。转经时必须顺时针方向绕转,切忌逆时针方向。如果在寺庙中转固定在佛殿外的经筒,则绕佛殿也必须按顺时针方向,而且必须顺序逐个转动,切忌逆时针方向和间隔转动。
经幡在藏区各山河路口寺庙民舍等处都可见到,印有经文图案成串系于绳索之上的小旗。这一面面小旗在藏语中称为“隆达”,也有人称之为“祭马”、“禄马”、“经幡”、“祈愿幡”。不过,人们更习惯称它为“风马旗”,因为“隆”在藏语中是风的意思,“达”是马的意思。藏族认为,“风马”在深层意义上指人的气数和运道,或者特指五行;在灵气聚集之处(神山圣湖等),挂置印有敬畏神灵和祈求护佑等愿望的风马,让风吹送,有利于愿望向上苍神灵的传达和实现。为报答山神和上苍神灵,每到祭日,人们便虔诚地举行煨桑仪式,献上“隆达”。所以制作插挂“隆达”成为不可或缺的仪轨。
玛尼堆最初称曼扎,意为曼陀罗,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集垒起来的、具有灵气的石堆,藏语为“多本”;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上刻写文字、图像,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其最大特征,有佛尊、动物保护神和永远念不完的六字真言,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这种玛尼墙藏语称“绵当”。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口中默诵祈祷词,然后丢向石堆。天长地久,一座座玛尼堆拔地而起,愈垒愈高。每颗石子都凝结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
敖包是蒙古语,意即" 堆子" ,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在敖包上插上苏勒德 ,即据说是成吉思汗、忽必烈用过的刀枪,镌刻着开疆扩土的辉煌,把哈达系在苏勒德上,以表达子孙的敬仰 。
玛尼堆和敖包外形很相似,但是不能混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