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把“大轴”当“压轴”

(2010-11-01 05:47:06)
标签:

音乐

大轴

开锣戏

演出

轴子

文化

分类: 评论杂谈
时下对专用名词的乱用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压轴”当属其中最典型之一。因为从中央电视台的所谓“名嘴”起,各级主持人无不把一台节目的最后一个称为“压轴”。太没文化了。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词的来历。其实权威性词典解释的很清楚:“压轴是戏曲术语。指一台折子戏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由于最末一个剧目称大轴而得名。”例如,京剧一场戏如果有五出的话,第一出叫作“开锣戏”,第二出名曰“早轴”,第三出称为“中轴”,第四出(倒数第二)则为“压轴”,第五出(最后一出)称作“大轴”。由此可见,“压轴”与“最后”不是一回事。本意是指倒数第二个节目,而不是人们说的最后一个。 据说过去的剧本写成一长卷,卷的底部有一卷轴,就像装裱国画的画轴。因长卷的最后一戏靠近木轴,所以称为大轴,大轴前面的戏,也就是倒第二的称为压轴,中间的戏称为中轴,前面的戏称为早轴。实际上就是以画轴的每一位置的名称来代替演出戏码的排列次序,好像一场演出就是向观众展示一幅多彩的画卷。
有以上五种名称的时代,京剧还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演出两三个小时的,那时的京剧演 出是从大白天就开始——一般是下午一两点钟就唱开锣戏了。演到了一两个小时之后,一些观众可能有点疲倦啦,就唱一出“硬整”一些的剧目,给大家“提提神”,这就是“早轴子”。到了快吃完晚饭的时候,再唱一出热闹戏,叫叫座儿,这是“中轴子”的作用。 晚上的演出才是比较重要的“正戏”,要一直演出到半夜才完结呢。所以,最好的“ 角儿”、最硬的剧目都要放在最后才拿出来。一般来说,都是在倒数第二出戏放上最佳阵容的演出——这叫做“压轴戏”,它必须“压”得住阵脚,否则就会出现观众大量离开剧场的现象,一个一个观众走去,叫作 “抽签儿”,大量观众离开就叫作“起堂”——这在剧团是非常可怕的失败!所以“ 压轴子”的都是好戏。而“大轴子”则往往是一出热闹的武戏,火爆炽烈,既能够给大家以艺术的满足,又能够给整场演出一个美好的结局。这出戏演出的时候,大家也就知道该走了——所以这出“大轴子”戏又被叫作“送客戏”。
可见,将最好的节目称为“压轴”可以,若将最后的节目称为“压轴”就莫名其妙了。旧时没有看戏一说,行家讲究“听戏”。老戏迷可以掐着点儿到场,专听某名角某段,闭眼听,听完就走。很少有从下午一直听到晚上不动的。那时台前插一面旗,上有本日戏码,开场锣鼓打三通后,检场的拔旗才开开锣戏,此时场中听客寥寥。对于赶着看开锣戏的,内行往往以“着什么急?看拔旗的去呀!”讽刺之。
当然,有时也把最精彩的戏码放在大轴,特别是堂会。这时贵客才会驾到。戏剧名角对于谁唱压轴,谁唱大轴很在意。文革前,北京京剧团有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赵燕侠五大金刚,张、赵当然与前三位还不敢相争,但前三位可是各有威望。记得当时媒体介绍,三位(可能还是五位)要来个同场献演,事先协商排序,而有两位正在外地演出,为此剧团管理人员与各位来回打长途协商就花了不少钱。
最近北京京剧院安排杜镇杰、王蓉蓉、李宏图、迟小秋四位同场,以四天各唱四折,轮换排序的办法,就避免了类似问题。也就是在剧院领导事前介绍演出安排时准确地、久违地使用了“压轴”和“大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