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顶花会之兵部杠箱

标签:
杠箱竹竿县官中顶花会箱子文化 |
分类: 传统文化 |
绕场一周后围出空地,四组抬箱子的武生分别进场献技。这技术讲究的是抬箱子的人要不断变换身形,上脑旋、串肩、单缠腰、元宝大顶、矮子走、倒立、翻跟斗、单脚托竿、劈叉等等。可不管人怎么换姿势,箱子不能着地,手不能扶竿。抬箱的演完了,县官就出来开始审案,多是些滑稽可笑的案子,要的就是博大家一笑。
等到演也演了,审也审了,在人们的笑声中,队伍按照原先的顺序绕场一周下去。这热热闹闹的一档“杠箱香会”就算结束了。
因为杠箱会压轴表演的是县官(又作杠箱官)断案,所以杠箱会一直供奉狱神皋陶为祖师爷。杠箱为一长约80厘米,宽、高各50厘米的木箱。木箱四周绘画着一些戏剧人物,上方挂有会旗和小铃铛,中间用竹竿穿过,杠箱会表演时,通常在前头有8个人抬着4个有铁环的箱子(乾隆年间为16人8个箱子),抬者有时翻跟头,有时跳着走,手不能碰竹竿,要求表演技巧的动作与箱子上的环子的声响节拍一致,不得有丝毫错乱。
在抬箱子的后面,用一善于抓哏打趣的演员扮成官员,称作“杠箱官”,身穿大红袍,头戴圆翅纱帽,嘴上饰短须,骑在一根竹竿上,后撑一顶大伞,坐在轿子上,观众可随意向骑在竹竿上的官员告状打趣说笑,杠箱官接到诉状,还可唱一段,内容要诙谐。
清朝时还有表演故事的,内容是:“县太爷出巡”,“官员”前一般还有四位打竹竿的演员,意为“肃静”、“回避”牌的衙役,他们边走边喊,表示开道。“官员”也假装摆着官架子,甚为滑稽。
不断排练,终于使这项失传百余年的民俗仪式得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