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史上最完美的水系在元代
(2009-12-31 07:51:33)
标签:
北京历史水道水系京密引水渠温榆河文化 |
分类: 传统文化 |
元大都水系概述:忽必烈修建大都,不再选择在中都原址建城而向东北迁移,改变了从蓟到中都城市中心基本都在今广安门外一带的状况,而以今北海一带为中心,被称为北京古城城址的第二次战略转移,其重要原因就是寻找新的更丰富且稳定的水源。郭守敬完成了这一历史性任务,创造了历史性功绩。他发现了昌平东南的白浮泉,遂筑堰引水。又发现大都以北的海拔低于城内,不能直接将泉水引入城内,遂“欲东先西”,沿等高线向西修渠至西山再南折如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沿途接纳西山诸多泉水和温榆河、清河、南沙河等上游河水。今天的京密引水渠昌平至颐和园段就是沿着这条水道修建的。从瓮山泊向南开长河(今京密引水渠颐和园至紫竹院段及紫竹院至积水潭水道)引水入护城河和积水潭,经今后海、前海再从地安门桥东南流,沿皇城东侧南流出城再东流接今通惠河再接北运河。这一水道的建成和水源的保证,使得漕运粮船可以从南方直入积水潭,令忽必烈极为高兴。为了保证皇宫内的清洁用水,在此之前还开挖了金水河,从玉泉山南将香山、玉泉山的泉水沿与长河平行水道引至和义门南入护城河并进城,沿着今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西斜街至甘石桥,再分为两支,一支向北沿着皇城入今北海,一支直接向东入今中海,两支最后都接皇城东侧水道,与通惠河汇合。还将坝河扩建为与温榆河相接的漕运水道。还将萧太后河扩建为与大都南护城河相接的文明河,直通张家湾。因此,自元起北京古城就不再以莲花池、永定河为主要水源,而以温榆河、西山诸泉为主要水源,且与北运河连接的水道不再单一。可惜这一科学、完整的水系从明代起就一直衰败下来。辽、金、元时,北京古城郊外还有许多大小湖泊,较大的一是下马飞放泊,位于今大兴区旧宫以南,广四十顷,下马喻离城近,飞放意以鹰鹘猎水禽;二是延芳淀,位于今通州南部,最大时方数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