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插队时“练”过的农活

(2009-09-07 05:10:51)
标签:

活计

犁杖

农活

劳力

穗子

关内

杂谈

分类: 往事回忆

引子   

那广袤无垠的土地,那一眼望不到头的田垄,

那满山遍野的玉米、谷子、大豆、高粱,

那一个汗珠摔八瓣的艰苦劳动……

 一、农业生产基本靠人力、畜力

那个年代,机械化还是理想中的事情。只是第一遍春耕、部分春种和玉米脱粒可以使用公社的拖拉机,脱粒还可以使用大队的柴油机,其他农活全靠人力、畜力。按说在西辽河平原实行大面积农业机械化非常适合,但经济实力达不到,1971年我离开时,大队才买了第一台拖拉机。大片的土地,大量的农活,除了小队养得起的牲畜(马、牛),在完成运输任务之外,承担部分春种(挽犁杖)和中耕(挽铲趟机),其余活计全靠人力。生产水平能不落后?地里的活计,从春到秋;村里的活计,从场上到院里;加上脱坯、打墙、盖房、抹房、挖渠、打草、割麻黄、剪羊毛……一个劳力要想完全地、全面地掌握,成为一个真正的庄稼把式,还真不容易。尽管那里属于关外的粗放型农牧区,各方面农活需要的技术远比不了关内的精耕细作型农业区。而在那个地方插过队的知青,恐怕最难忘的还是那一眼望不到头的田垄,干半天,甚至一天才干了一条垄,感觉十分的漫长……

二、从春到秋的地里活计

春季 

“种地不上粪,纯粹瞎胡混”这句话在当时的那里不适用,那时那里种地不施肥,因此没有攒粪一说。人粪都被猪吃了。牛粪都作了燃料。羊粪不好收集。好像有一年冬季学大寨,队里组织刨大队厕所的粪,但我没赶上。春天第一件农活是“刨茬子”,就是用约尺把长、三寸宽的板镐把上一年地里留下的庄稼根部刨出来,以便春耕。这个活很费力,因为茬子在地里冻了一冬,加上板镐很沉,连续的抡、刨连壮劳力都不易,何况知青。而且刨的结果没含糊,不可能糊弄。好在没有定额,而且如果开春时没回来,就不用干这个活计了。因此印象中知青大规模、连续地参加刨茬子好像还没有。茬子刨完就是第一遍春耕,用拖拉机或牲畜粗耕。接着就是人工打埂、打堰,为春灌做准备,也就是在大块地里起垄做成临时性的埂、堰,待水库放水浇地时,把水憋住,加强土壤吃水。但埂、堰做得很粗放,也不需要保留,结果还是大水漫灌。因此对埂、堰的质量要求不高。这个活计相对不那么费力,但就是易赶上沙尘暴(那时还没有这个说法),常常是刮得昏天黑地。风大时行走都吃力。记得一次我们去打埂,赶上大风沙,在东北方干渠分水口,平时可以从水泥墙上走过去,结果那天是爬过去的。水库的水下来后,需要日夜有人在各关键分水口看着,主要是怕其他村子抢水。这个活计知青也参加过。春灌以后,待土墒适宜,就可以第二遍春耕和播种。玉米、高粱机播的不少,就是用拖拉机带着播种机播种。干起来连明昼夜,拖拉机手是公社拖拉机站的,播种机需要队里派人。这个活不是人干的,因为不仅要不断搅拌播种槽里的种子,劳动强度大,而且在拖拉机后面一直吃土,成了“土猴”。谷子、黍子、荞麦用犁杖开垄,女劳力用“点葫芦”跟在后面均匀敲打、点播。“点葫芦”是一个剖面为正方的中空长木管,一头与装种子的口袋相连,另一头扎些草棍,以便种子均匀撒落。点种时将种子袋挎在身上即可操作。这活不算累,但就是得早起,按照牛的生物钟,黎明开始干,太阳高了就歇了。在春播至夏锄前,男劳力基本都在干泥水活,除了犁杖老板子,其余播种的活很少参加。顺便说一下,那时还没有杂交作物,各类庄稼都是农家种,玉米还是“金皇后”、“白马牙”一类,高粱以“白脸”为上,事实上退化严重。我们曾从中科院遗传所引种过杂交高粱3197A母本和副本,但是不懂杂交原理,加上生长期不适合,所以只开花不结果。队长批了一块地,但是没有收成,很奇怪。后来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是杂交高粱很不好吃。

夏季

夏锄,俗称“铲地”,是最累人、熬人的农活。社员大有“谈虎色变”之状,经历后果然。铲地就是随着庄稼苗出土后,间苗并尽可能多锄几遍草,同时中耕松土、保墒。因此有多种作用。“谷锄八遍,八米二糠”,说明锄得遍数越多越利于增产。那时由于地多、“吃大锅饭”效率低,往往锄三遍就不错了。锄二、三遍时,牲口拉着铲趟机也加入。那也耗时耗力。那段时间,天天未明就起,黎明到地就开始干,一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家。每人一垄,图快质量没保证,间的尺寸不对或草没锄净,一眼就看清了;手脚慢,跟不上,又会落得很远,更着急。往往我们刚到头,老乡早已歇好气,又开始新的一垄了,更没有喘气的时候。每天劳动时间长、天气热、汗流浃背、质量与数量硬碰硬、需要一定的技术、老得弯着腰,又费力又费眼,多种因素使得铲地真是累人。这就是为什么在那里插过队的知青都对大长垄终身难忘!铲地用的锄头与关内不同,华北各地都用小方锄或半圆锄。那里用的是梭形锄,与梭子蟹外壳形状相类,中间宽、两头尖。尖头是为了开苗,宽片是为了锄草。老乡的锄用过多年,片薄、刃利、锄杠顺手。我们用的锄都是统一买的大路货,厚、钝、锄杠磨手,根本没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说。锄头遍最容易苗、草不分,毁苗。锄二遍最容易草根不断。锄三遍庄稼已经长起来,叶子割手、割腿。但糊弄的还是有,尤其在锄二、三遍时我们着急了也糊弄一把。队长老得在后面检查。后来也练出来了,可以和社员速度、质量同样。

秋季

收割庄稼是最忙的。如果说铲地无论什么作物,程序大体一样,那么收秋却是因作物不同而办法各异。收玉米是采用人工先把穗子掰下来运到场上,再等秸秆干枯后用镰刀割倒的分步方法。掰玉米很费手腕的劲儿,割玉米秆不很费力。这两样后来都能够跟上老乡。收高粱是采用先连着穗子割倒,再在地里把穗子割下、打捆运到场上,秸秆分别运到各家当柴火的分步办法。收谷子是连穗子割倒、整体打捆运到场上的一步完成方法。收这两种庄稼,最费力又要技术的就是割了,后来只有几位知青能够跟上老乡的速度,像我这样的根本跟不上。我们的大路货镰刀也不行,老乡讲究用吉林八面城的镰刀,或者用芟刀改制的镰刀,轻而快。后来队长也不派我们去割了。割黄豆害怕两样,一是扎手、二是老得弯腰。收土豆比较轻松,用犁杖把土豆翻出,人跟在后面捡就是。蓖麻是那时队里的大宗经济作物之一,用手捋的方法收蓖麻籽,很费手套。打籽西瓜时经济作物又一大宗,取其籽晾干出售。因此必须自行把籽取出,不能整个出售。办法一是专人在地头挖坑,把瓜堆在坑内踩碎;二是发动大家去地头吃瓜。秋收时队里的车辆一齐出动,往场上倒运捆好的各种作物。要摞得很高,还不能散垛。这就一看车老板的技术,二需要跟车人有力气用叉子往上送。要知道整捆的湿粮食是很沉的。打场是全队男女劳力一齐上,最热闹的活计。又有肉粥吃,因此参加的人最多。细分也有技术高低、力气大小之分。玉米先要用人工把皮子扒掉,然后用脱粒机脱粒。其中没什么技术,因此多为女劳、半劳的活计,知情也参与其中。高粱和谷子要用拖拉机或牲口拉着碌碡脱粒,边脱边扬场搞净。这可是技术活,知情大多没干过。扬场时知情大多干归堆、装口袋等粗活。数量少的作物,如蓖麻籽、小麦、荞麦等的脱粒和扬净就由少数人干。打场的时间拉得很长,经常干到入冬下雪。中间还夹着净粮入库、队员分口粮、公购粮出库、到公社缴售粮等等。入库是指把净粮从场上倒到队里库房,并粗过数。其中需要最棒的劳力扛口袋,还经常比试起来。几位力气大的知情参加过这事儿。出库是再把粮食从库里倒到车上往公社发售,需要细过数。这时队长、财粮、保管、会计等干部一齐到场,亲自掌握。一直到公社粮库,都需要壮劳力扛运.

三、项目繁多的地外活计

泥水活

春、秋两季大部劳力都要投入泥水活,一是把现有的房子。无论公私,都要由队里组织抹一遍,以加固、过冬;二是维修或新盖公房,老乡也有的要盖个人住房。抹房需要把盐碱地的土拉到房子前,掺上扬秸和泥,。再往房或回房墙上抹一层。和泥最累,用二齿钩子搅拌,甚至人站在泥里用腿搅拌。安国干这活最出力,泥和得最好。抹房子第一技术是掌泥板子,要推匀、压实。还有用铁锹直接往墙上扒泥,一锹上去,泥团粘住不动,掌泥板子的顺势抹开。这两种技术后来我们不少人都掌握了,尤其是后者。当然开始也甩得周围劳力满脸花。盖房就麻烦了,多数从脱坯开始,在泡子边和泥,用的扬秸要多,然后用木制模子脱坯,晒干当砖使。这活极累人,因为从和泥开始,特别是用手捧一大团泥在模子里压实,还得连续做,必须由最棒的劳力做。因此队里脱坯往往用“包”的办法,还给予粮食补贴。私人只能找亲戚帮忙,那时又不许雇工。还有的是直接用“干打垒”的办法或用扬秸泥起墙,也都极累人。而且从起墙开始,经过上檩、盖箔,到封顶都是一等一的技术活,我们知情没学这些,人家也不教。因为盖房可是百年大计呀。

挖渠

由于淤积、沙土掩埋等原因,干渠每年都必须疏通,不然灌溉就无法进行。没有机械,全凭人工。由公社根据受益面积向各队摊派人工,每人每天有土方定额,走哪住哪吃哪。这是个既劳累又艰苦的活计。

打草

除了田里产的谷草,每年还需要排出劳力到远处的草场打草,运回来贮存,采购牲口过冬食用。打草要用大芟刀,也是走哪住哪吃哪,既累又苦。

剪羊毛

女劳的活儿,需要到苏吐那边的牧业队去干,因为各小队的羊是大队合养。这里面也有学问,主要是抓羊,抓得好,又出毛又好剪,抓得不好,既不好剪又不出毛。好心的社员教给知青才知道的。其实这活计最大的危险是极易染上布氏杆菌。

割麻黄

应该是作为副业,因为麻黄是医药原料。每定额,也不累,但记忆犹在。

现在全变了。这些活社员都不干了。因为种地买良种、上化肥、用深井灌溉、机械耕种,家里富裕可以雇工。每年坐着拖拉机地里一转就行了。2008年回村又看见有的专业户已有了大型机械。

我们的辛苦呢?留在记忆中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