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需要依附“行为艺术”才能生存吗?

(2007-04-15 16:39:24)
标签:

杂谈

文学

依附

行为艺术

分类: 未艾娱乐
象中在一家杂志做编辑的时候,我在作家王跃文的博客里留言并约过稿子,我是比较喜欢读这位因《国画》等小说出名的作家作品的。
 
4月14日,王跃文在07年中国湖南汽车博览会上,他与两名“行为艺术家”一起秀了一把人体彩绘。他们将红绿灯、斑马线及其他交通标志画在两名女模特身上。来自活动策划者的解释称:这样做是为了呼唤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王跃文的举动吸引了大量围观者。他也趁机推销他新出版的小说《大清相国》。媒体称之为一个“惊人之举”。
 
无论当天的推销结果如何,我想,王跃文未必特别看重,他最看重的应该是后续的市场效应。
 
以往,作家推出新书,多为搞一个发行仪式或新闻发布会之类。王跃文选择借人体彩绘卖新书,对作家而言,算得上是一个新招。但对文学而言,通过行为艺术来增强市场活力,或者说借以炒作,已经不是新路数了。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的诗人借裸体之“行为艺术”朗诵诗歌,作家靠下跪之“行为艺术”证明自己对文坛不合理现象的反讽,或者借裸奔引起关注,将书稿得以卖给出版社等等,这样的“行为艺术”已经是旧闻了。
 
不同的是,王跃文策划的“行为艺术”就比较新鲜了,利用人体模特来推销新书,是他尊重读者心理与市场效应的一种选择。他很清楚,在人体与小说之间,更多的读者会选择看人体。不看人体的人优先看小说的话,是他怕眼睛受不了刺激,这个并不意味着他甘心放弃看人体表演。说他眼睛受不了,其实是说他担心他的生理反映会暴露他的内心秘密。
 
扯远了。王跃文把握住了读者的心理,将新书与人体有机策划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个宣传新书的成功个案。想必复制翻新此案者会不乏后来者,这个无可厚非。
 
我想说的是,基于文学作品或者作品的创作者即作家诗人们,是否对文学的生存力产生了无力感,才导致他们想通过更吸引人眼球的“行为艺术”去招徕观众读者?
 
文学与艺术原本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但文学追求的是精神世界的反映,而艺术则是精神世界的外化,前者无形,后者有形。有形的艺术在今天,对无形的文学造成了新的审美“威胁”,文学通过阅读产生美感,艺术如行为艺术通过视觉产生美感,前者的美感需要在内心发酵获得,是一种想象美。而后者的美感直接通过眼球获得,而且让人产生零距离美感,是一种现实美,其传播途径与过程,对人的感受或者感官不一样。
 
今天的“行为艺术”已经把人们从很多的禁忌中解放出来,并正在成为一种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新艺术,任何与“行为艺术”扯上关系的事物,都有引起一定市场效应的可能。难怪作家诗人们一再力图跟“行为艺术”攀上关系了。
 
如此,文学的生命力在哪里呢?长此下去,我们对于文学的诉求是否需要通过“行为艺术”来获得呢?在“行为艺术”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可以左右更多受众的今天,文学是否在扮演其附属物的角色?
 
我欣赏王跃文借“人体秀”卖书的举动,但为文学在市场上的生存力感到担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