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长的启示
《老子》全文解说
第十章:德容器的出现和天门的关闭
自从人的欲望在2岁就出现在人文系统中以来,回避使欲望变大的环境,试图减缓孩子欲望变大的趋势一直是摆在父母、老师面前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其原因是在这个还没有完全长成的人文系统中,欲望的制约方还没有出现。终于在人生的第十个个年头,在9岁孩童的人文系统中,德容器开始形成了。德是欲望的制约方,德容器和欲望容器相互制约而达成某种程度的平衡。由此使得人文系统有可能稳定在某个状态之下。
好像德的出现解决了大问题,然而,事实和我们的感觉完全不同。在这一年,解决欲望问题的能力还处在非常早期的幼稚阶段,因为刚刚长出的德容器还非常小、非常弱,它自己的成长远比要它来发挥作用重要得多。有趣的是,德容器不仅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它的出现还给人文系统带来了诸多问题,人们从现在开始面临回答这些问题。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人文系统所面临的这些问题,不仅是现在,在从今往后的许多日子里,有些人甚至需要一生的时间来回答。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原因是伴随着德的出现,人文系统中与天地相连的天门也在此时关闭了。天门这个词被某些世俗化的寺院给神化了,一些所谓的大师使用它来描绘自身的超能力。然而在这里,天门表明人文系统与道相连的一个门户,道可以通过这扇门从天地直接注入给人文系统。婴儿在母体中的脐带非常适合类比这个天门,可以说脐带就是子宫中的婴儿所拥有的天门,他通过脐带直接从母体获得身体发育所需的养分。同样,天门就是人文系统、或者说人的精神世界从母体获得道的脐带,而精神的母体是天地。有了这样的类比我们就知道了,人的精神系统脱离母体的时间是在人出生后的第十个年头,这个时间比人的肉体脱离母体要晚许多。实际上,我们周围有许多生灵都具备天门,除了九岁以前的孩童,动植物都是有天门的,它们在精神层面上并不独立,它们一生都不会有天门消失的那一刻,它们是其母体——天地的一部分,而并不是像我们这样拥有独立运转的人文系统,从而成为与天地道并列的四大之一。

图11:天门尚未关闭的系统
上图表现了天门尚未关闭的系统中,处于德循环中的人的社会性单元——礼旋钮已经长成,它在等待德循环中其他部分的出现。

图12:伴随天门的关闭,新出现的德容器、学习单元与礼旋钮一起闭合了德循环
上面两张图显示了天门关闭和德容器出现前后系统的状态,由于德容器和学习单元(“对礼的认识”属于一种特殊的学习单元)的出现,加之6、7岁时形成的礼旋钮,人文系统中蓄积道的循环——德循环闭合了。德循环是一个可以不断产生道,并将道蓄积起来的循环。用一个我们熟悉的事件来类比,这个循环有些像一个人财务系统中的工作循环,有了工作的人是可以持续地挣到钱的,财务系统中的钱所类比的就是人文系统中的道。
由于人文系统是独立的,因此一定要拥有获得道、蓄积道的能力,否则,人文系统会由于失道而无法运转。9岁之前,人文系统通过天门从天地之间获取道,但是道所赋予的人的独立性告诉我们这个天门就要关闭了,之后为人文系统运转而获取道的工作需要我们自己独立去完成。为了使得人文系统具备这样的能力,德容器和学习单元就在此时随着天门的关闭而出现,德循环也由于这些单元的出现而闭合并开始工作。就如同剪断了脐带的婴儿,呼吸系统就开始工作一样。婴儿在母体里是不呼吸的,因为脐带传送着他所需的一切,而脐带剪断后立即就开始工作的呼吸系统没有任何实习的时间,尽管它自己还没有完全长好,但艰巨的工作已经开始了。婴儿的呼吸系统非常容易得病正是源于这样的状况。同呼吸系统类似,幼小的德容器和学习单元也在天门关闭的同时开始了蓄积道、制约欲望的艰巨工作。与此同时,建设自身、让德容器可以蓄积更多的道也需要同时进行。
或许孩童的家长并没有关注到人文系统在此时需要应对天门的关闭和幼小的德容器有待培养,但是与其刚刚剪断联系的道却在此时显现出无尽的关心。就如同面对剪断了脐带的婴儿,我们需要关心他们的吃、喝、睡,而这些在母体里原本是不需要操心的。道在这一刻就像是关心新生儿的父母,向刚刚脱离母体的人文系统提出了诸多关乎这个系统未来成长的问题。
首先要问的是人对自身整体性的认识。在道创生人的那一刻,人是一个整体,不分头和脚,也不分肉体和精神。尽管在之后的成长中,人逐渐长出了身体的各个部分,尽管在5岁时,人的逻辑旋钮的出现使得人发现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有着完全不同的形象,但拥有天门的系统一直通过这条与天地相通的门户向人文系统注入着道,也同时注入着“人是一个整体”这样的认识。现在,天门关闭了,失去了与天地直接相连的人文系统还能像以前那样认为自己的灵魂和承载灵魂的肉体是一体的吗?一体性思考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我们将精神和肉体分开考虑,进而偏向哪一方,其结果不是导致偏向肉体的纵欲过度,就是导致偏向精神的逃避离世。一体性的自我认识是人在今后的日子中需要经常修炼的思维方式,因为离开了道的直接注入,人们很快就会陷入到肉体和精神孰重孰轻的权衡之中,然而这样的权衡却是无谓且徒劳的。除此之外,一体性的思考方式不仅仅是自我认识的需要,也是认识社会的重要思考基础。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中最重要的修炼就是这个一体性思维方式,他将其称之为“系统思考”。
经历了多年世俗熏陶的我们或许对软硬和强弱有着自己默认的联系,或许我们很自动地将硬和强联系到一起,而弱自然来自于软,不然怎么会有强硬和软弱这样的词呢?然而,这恰恰是需要我们反思的部分。地球的外壳很坚硬,而太阳则完全由气体组成,显然,太阳的外壳要比地球的“软”,但恐怕没有人会认为硬的地球会比“软”的太阳要强。事实和我们的思维定式往往相反,世间最强的东西反而是那些柔软的,软到可以随便更换自身形象的东西。钢铁很硬,但它的形状一旦确定,硬度也就无法改变了。而像气一般的流体却不一样,它们可以集中自身的力量于一点,完成对坚硬的钢铁的切割。道本身就是一个完美的流体,能量是它的体现,它知道“致柔”才是不可战胜的。怎样做到致柔呢?就需要将自身的所有汇集到一处,就如同将气汇聚成一点。显然,固体尽管坚硬,但它无法做到像流体一般的汇聚。婴儿比成人柔软,却能够生长。成人尽管要坚硬许多,但一寸也长不出了。生长比维持需要更大的力量,这是常识。于是,我们基于这样的常识就得出来婴儿比成人更有力量的推论。在天门即将关闭的这一刻,道非常忧虑地问我们,离开了道的直接注入,你还能像婴儿那样,将自身的气集中,而达到致柔的状态吗?
就如同上面一段所讨论的关于软硬的思维定式一样,我们的思维中存在着很多这样思维模式。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思维习惯中会有很多默认的规则,遗憾的是,这些规则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不一定是符合道的。例如我们对空间无限大、时间无限久的默认。这样的默认不仅仅不符合以道为基础的宇宙观,而且还阻碍着对新宇宙观的接受和理解。这样的状况在天门关闭之前是不存在的,因为道的直接注入,人在思维上的偏差会被道及时纠正过来。但是,当天门即将关闭的时候,我们非常关心自此之后的思维中是否会越来越多地堆积不符合道的规则和定理,从而阻碍我们对道的认识。就如同一幅镜子,如果不经常擦拭,上面就会逐渐布满灰尘,而在此刻之前,擦拭心灵镜子的任务是由从天门注入的道来完成的。当天门即将关闭的时候,谁将接替此项工作?我们心灵的镜子还能保持洁净?还能保持没有疵点、污点吗?
我们的一生会做很多事情,有些事完全听任身体自动地完成,是无为的,像每天的走路、休息等等。但也有许多事情是有为的,是通过大脑思考后而通知身体完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做更多的事,更大的事。现在的问题是,天门关闭后的我们还能向道一样无为地做事吗?如果是一些只关乎个人的小事,有为、无为对社会的影响还不大。特别是对那些在日后掌握了一定社会权利,管理一定数量的人民的人,他在爱民、治国这样的大事中还能够遵循道的指引而无为地做事吗?
至此,我们看到了在天门关闭时刻道所忧虑的四个问题,它们分别是:一体性思考、集中自身之气达到致柔、擦拭心灵的镜子和无为地做事。这四个问题也被现代管理学注意到了,彼得•圣吉所著的《第五项修炼》正是对应人们在思维中的诸多桎梏所提出的修炼方法,书中提到了改善学习的五种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可以分别对应我们刚刚提出的四个问题,关于这个题目,敬请参考拙著《道纪》中“用道纪的方法学习”一章。
除了以上的四个问题之外,还有两个问题是道所关心的,它们分别对应刚刚出现在系统中的“德容器”和“学习单元”。德以容器的形式出现在人文系统中,它和欲望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

图13:倾向无为单元与两个容器的关系
首先,作为容器的它们都是储蓄东西的;其次,填充它们的填充物都可以变成新的容器。填充欲望的各种填充物,诸如物质、权力、声、色等等都会在填进欲望后变成新的欲望,从而使欲望变大。而填充德容器的是道,道可以在填充进德容器之后转变为新的德,从而使得德变大。欲望和德尽管在存储和变大的方式上有着共同点,但它们也有不同的地方。欲望是无为变大的,也就是说,欲望的填充物变成新的欲望的过程不受人的控制,是自动完成的。而德的填充物道变成新的德却是有为变大的,它不会自动完成。这样一来,人文系统中那个先天就具备的单元“倾向无为”就会倾向无为变大的欲望,而制约有为变大的德。在这种情况下,有意识地增强德的蓄积就成为了我们要面对的问题。由于德容器中蓄积的是道,道具有流体的特性,蓄积流体需要处下,需要为雌。也就是说,在社会交往中要有意识地让自己处于较弱的一方,这样才会有利于道的蓄积,有利于德的变大。从现在开始,从在天门开阖的这一刻,也就是从打开的天门关闭的这一刻起,我们的自己的人文系统还能像道所需要的那样处下,那样为雌吗?
在人文系统脱离母体的时候,道对离开自己,自行运转的系统所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是有关学习单元的。学习单元构建在德循环之上,系统中的道从中穿过。

但这是一个带有阻塞结构的单元。

学习单元的阻塞结构标明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完全阻塞的是“不学”。每个人的学习单元从9岁这一年长成开始,其阻塞程度就不相同。于是。有的人学习能力强一些,有的人学习能力就差一些。这个阻塞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习能力强的人如果一直不努力维持自己的学习,其能力会下降,阻塞程度会增加;而一个学习能力差的人,经过针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修炼,有可能将阻塞程度变低。如果一个人不注意自身的学习,使得这个阻塞结构变成了“不学”,那么这个单元中原本可以变化的阻塞结构会在40岁左右的时间完全锈死,以至于在后半生不再有学习能力。关于学习单元锈死的状况我们会在后面的第四十一章遇到。

而一个注意加强自身学习能力的人经过持续的修炼有可能将这个阻塞结构完全打开。完全打开后,学习单元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因为它会等同于流传道的通路。这种状况下学习已经不存在,但又是好事情,因此是“绝学无忧”。

“绝学无忧”是人生发展的一个指标性事件,它将会在人文系统进入到第四个阶段,也就是20岁之后的某个时段出现。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有许多人,一生之中也没有达到这种状态。
20岁对于目前9岁的孩童还过于遥远,但学习单元出现在系统中已经给我们带来了问题。学习单元不仅通过其阻塞结构挡住了一些道,使其无法流入德容器。另一方面,由于学习单元的阻塞结构,使得它出口处的通道变窄了。水的流动我们都知道,狭窄的地方流速会变快。在这里也是一样,道的流动在阻塞较为严重的学习单元处变快了。就如同江河中的水,快速的流动会导致波涛的翻涌,但快速的流动并不意味着流过的水量大。金沙江因狭窄而水流湍急,接近入海口的长江要平静很多,但众所周知的是,处在下游的长江,其水流量要远远大于处在上游的金沙江。学习单元的阻塞结构就如同狭窄的河道那样,也会加快道的流动。有意思的是,人文系统中道的流速增加会给人带来快乐的感觉,比如欲望刚刚满足的时候,再比如做某些事情成功的时候。而在这里,是学习单元的阻塞结构导致了道的流速增加,并因此为人文系统带来快乐的感觉。于是,我们面临一个奇怪的状况,学习单元的阻塞对于人文系统原本并非好事情,但正是由于阻塞加速了道的流动,流速加快的道让学习单元反馈出一个快乐的信息。也就是说,我们所接收到的从学习单元传上来的流速信息变换了形象,当学习单元感受到其中道的流速增加时,它告诉我们的是:我知道了、我了解了、我很高兴,我们会因此以为自己学到了知识。这就是为什么往往那些学习能力不强的人会为某些一知半解的知识而沾沾自喜。一个人的学习单元由于道的流速增加所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就是“有知”。如果另一个人,他的学习单元阻塞程度较低,甚至于完全没有阻塞,那么,学习同样的知识,道在他的学习单元处的流速就会比前面的那个人慢。虽然他也学到了同样多的知识,但是学习单元没有给他反馈足够程度的快乐,他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么的“有知”,甚至他会认为自己“无知”。可见,“有知”还是“无知”并非一个人真正拥有多少知识,而是他自己的学习单元所探测到的道的流速,并反馈出来的结果。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了解了,原来认为自己“有知”还是“无知”完全是自己的学习单元测量的结果。而学习单元的测量值又和它的阻塞程度相关(成反比)。于是,我们发现自我感觉的“有知”还是“无知”是不太靠谱的,甚至应该让自己总有“无知”的感觉反而更安全些。因此,在天门关闭、学习单元出现的时刻,道问我们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就算你日后明白四达、无所不知了,还能感觉自己无知吗?
从这一年开始,人的精神世界切断了与母体相连的脐带。如同母亲对待切断脐带的婴儿那样,道对即将独立运行的系统提出了六个它所关心的问题。尽管我们已经讨论了这六个问题,但为了加深印象,我们还是再次罗列如下:
- 失去了与天地直接相连的人文系统还能像以前那样认为自己的灵魂和承载灵魂的肉体是一体的吗?
- 还能像婴儿那样,将自身的气集中,而达到致柔的状态吗?
- 要经常擦拭心灵的镜子,心灵的镜子还能保持洁净?还能保持没有疵点、污点吗?
- 在爱民、治国这样的大事中还能够遵循道的指引而无为地做事吗?
- 自己的人文系统还能像道所需要的那样处下,那样为雌吗?
- 当我们明白四达、无所不知的时候,还能感觉自己无知吗?
这几个问题从现在就需要回答,并有可能回答一生。对这六个问题的回答恰恰是我们自身的修炼,通过修炼可以使我们改善自身系统,使其可以更加顺畅地运行。学习单元的阻塞结构就可以通过回答这六个问题所做的六层修炼而得以改善,以至于我们有可能最终将学习单元的阻塞彻底消除。

图14:通过修炼改善学习单元的阻塞程度
回答这些问题,进而对自身学习的改善,其最终目的还是要通过德循环来增加德容器中道的蓄积,增大德容器。德本身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永生的。道为了脱离了母体、独立运行的人文系统准备了这个设备,用来蓄积世间万物生长、发展都需要的道。德由道而生,并由道来蓄积。既然如此,我们或许会关心这种蓄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有没有尽头?在这里,我们使用物质的蓄积来类比可以获得很直观的认识。
物质的蓄积在开始阶段是蓄积的越多体积就越大,例如小溪汇成大河,江河汇成大海,比大海再大的是地球,比地球大的是恒星。但是这种物质越多,体积越大的规律不会一直延续下去,当物质多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变成物质越多,体积越小,这就是黑洞。黑洞的质量要比恒星大,但体积很小。比起正常的星球尺寸,黑洞的直径可以被看作为零。黑洞不仅仅是尺寸很小,而且是质量越大的黑洞,体积就越小。如果在黑洞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蓄积物质,到了某个程度会发生进一步的质变。此时,这个蓄积的物质团已经无法标明其尺寸和状态了,因为大质量的蓄积导致它进入到了有无混合的状态,也就是无法分清有还是无的状态。在第一章我们就已经知道了这个无法分清有还是无的状态叫“玄”。
通过以上的类比,我们可以得知,道蓄积在德里面所显现的状态。开始时,道蓄积越多,德的尺寸就越大,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用下德和上德来区分其储存道的多少。当道蓄积到一定程度,德的尺寸急剧收缩,收缩成一个点,并且是道蓄积的越多,德的尺寸越小,这个阶段可以被称作孔德。在此基础上的蓄积会发展到有和无不停地转换、无法分清有还是无的“玄”状态,此时的德是“玄德”。“玄德”是道蓄积到极致的结果,“玄”是“有”和“无”的总称,因此不是“有”。这种状态尽管由道的蓄积所致,但不能称之为“有”,因此是“生而不有”。在进一步讲,这样的状态是道所为,但所为的是一个不停的运动状态,这个状态是道蓄积到某种程度后自动形成的,而不是特意维持的,因此是“为而不恃”。最后,这种蓄积到极致的德完全显现道的特征,可以将长久地存在,因为它已经具备了完全自如的循环状态,道在这里是循环的动力,像是发动机里的燃料,而并不是控制这个发动机的操作者,也就是“长而不宰”。
这一章我们遭遇了许多状况,先是人在9岁时天门关闭了。失去了与道直接相连的通路,我们面临六个需要长期回答的问题,并通过回答这些问题进而对我们的人文系统加以改善。而后我们面对刚刚在系统中出现的学习单元和德容器,学习单元所提供的快乐信息古怪而有趣,而德容器的终极蓄积是一个像永动机一样的“玄德”,是人们从这一刻起为之奋斗的目标。在这一章即将结束的时候,让我们欣赏一下以上讨论的简化版: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欢迎继续阅读: 第十一章 有无相对性之于德容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