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全文解说  第四章:一个新阶段

(2014-03-18 14:17:38)
标签:

qing话题

道德经

道纪

老子

人生成长

分类: 老子全文解说

人生成长的启示

《老子》全文解说

 

第四章:一个新阶段


    人生分成不同的阶段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不同阶段的人生所展现的特点和所面临的问题完全不同。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就有着非常鲜明的特征,我们将这个时期称为人的婴儿期。婴儿期的人所展现出的方方面面都是非常独特的,就像第一章中介绍的那样,婴儿距离道很近,因此像道一样,展现出许多反常特性。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人生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婴儿期要到4岁的时候才会结束,并在5岁进入到人生的第二个阶段,我们可以将第二个阶段称为孩童期。其原因是,我们对于4岁以前的记忆几乎完全没有,而这些记忆就是在5岁的时候消失的。我女儿的成长为我提供了相关的证据,她在5岁的时候会很快地丢掉她不久前的、哪怕是很近的记忆。这种情况在4岁的时候是没有的,2-3岁时我教给她的诗歌,她可以在4岁的时候一字不漏的背诵,而在5岁的时候完全将它们忘掉。对一个人来讲,好像4岁以前是另一个人生,与自己完全无关。从记忆的角度看,人生的第二个阶段的确应该从5岁开始。
但是,随着这次以年龄为线索学习《老子》,我发现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婴儿期)到第二个阶段(孩童期)有一个长达两年的过渡期。也就是说,从这一章我们面对的人生第四年,或是我们现在概念中的3岁开始,孩童期就已经开始建立,人生第一个阶段到第二个阶段的过渡就已经开始。许多征兆表明了3岁的孩子已经不那么像一个婴儿了,他们能说话了,开始长牙,走路已经完全没有了初学者的萌态。但他们还是在很多方面保有了婴儿的特征,例如对人际关系的一无所知。而更为重要的特征是,这一年还处在人的第一个记忆期,记忆没有切换表明人生第一阶段到第二个阶段的转换没有完全完成。
    至于为什么我改变了看法,认为人的孩童期可能会从3岁时开始呢,其主要的原因是《老子》这一章的内容。在《老子》八十一章中,有几章专门阐述道的特点,这几章都不挨着。第一章是很显然的,除此之外,还有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我们现在讨论的第四章也属于这一类。为什么以人的年龄顺序为背景的《老子》八十一章会在这几章专门讨论道呢?这几章基于什么特性属于同一类型?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基本上可以认定,这几章所代表的年龄都是人生的阶段起点,如此一来,这几章就和第一章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基点。
    当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婴儿期逐渐淡出的时候,我们在这里遇到了人生第二阶段的起点。从这一年开始,直到人的记忆转换完成,也就是5岁时“逻辑旋钮”出现时,这两年的人处在从婴儿向孩童转换的过渡期。后面我们还会遇到人生第三、第四个阶段的起点,与这一章一样,我们会借人生新的阶段起点这样的契机来研究道的特性。
    在第一章讨论了道的反常特性之后,我们在这里继续讨论道的特点。除了反常之外,道还具备流动性。对流体的特点我们可以借助气、借助水来加以了解。什么样的情景最能显现流体的特点呢?显然不是在它们静止的时候。反之,当我们搭建一个让流体流动模型,流体的特点就会凸显出来。比如让水从高处倒进一个容器,让气体从风扇中吹出来。此时,流体会显现出来的特征是“冲”。道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当它处在可以流动的环境中,它会冲来冲去,不会停歇。
    除了“冲”,道还在被使用后显现流体的特点。如果有一盆满满的、充盈的水,当我们用过一些之后水就不那么满了、就“不盈”了。有意思的是,在上一章的欲望出现后,马上就遇到了道的消耗,这两件事实际上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目前的状况是欲望的制约方——“德”还没有出现。德之所以能够制约欲望,还是因为德里面所存储的道。在后面的讨论中我们会看到,对于流动的道,德就是一个存储它的容器。现在德容器还没有长成,但欲望并没有休息,于是就只能消耗人文系统中流动的道,于是就出现了道不那么充盈的状态。
    尽管道在消耗中不那么满了,但是不要紧张,因为作为流体的道并不那么浅,用一用就没有了。反之,道非常深,比深渊还深。深到什么程度呢?看不到底,以至于万物似乎都是从那里来的。经常潜水的人会有体会,越往深处潜,身体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中国的蛟龙号创造了下潜新纪录,很多评论将这样的成果和太空技术相提并论,其原因就是下潜的深度标明了蛟龙号所承受的巨大压力。试想一下,如果有一个比阿里亚纳海沟还深的深渊可以让我们无限制地潜下去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显然,潜水船会由于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而被压碎。这样的地方不是不存在,我们的宇宙中就有这样的、比阿里亚纳海沟深得多的深渊,我们管它叫“黑洞”。
    可以想象的是,老子肯定是通过这个年龄的人看到了道像流体那样不盈,也看到了道比深渊还深。我们可能还不具备老子那样的观察能力,但这并不要紧,现代物理学所描述的宇宙诞生点就是这样一个比深渊还深的东西。借用现代物理学对黑洞的描述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这一章老子所阐述的道的特性。
    黑洞是霍金为了解释宇宙的诞生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结合所创立出的一个模型,它没有空间尺寸,没有时间的流逝。它的密度极高,可以吞噬一切物体,就连光也无法逃出来,因此叫它黑洞。在霍金创立了这个模型后不久,物理学家就由于它“不那么黑”而发现了它。
    和深渊不同,黑洞里面流动的可不是水,而是比水密度大得多的基本粒子。当物体进入黑洞后,其后果比潜水器被压碎要严重得多。无论多么复杂的物质进入黑洞都会被分解和简化,我们将其简称为“解其纷”。黑洞分解和简化了进入它的所有物质,都分解成什么了呢?现代物理学给出了答案,都分解为和黑洞原有的物质完全一样的东西。黑洞里没有我们宇宙中复杂的物质构成,只有光(或者说是能量)和基本粒子。进来的物质所化成的能量汇入到原有的能量中,这是“和其光”。而化成的基本粒子与原有的粒子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区别,这是“同其尘”。说到这里我们好像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物体会完全进入黑洞吗?老子说不是,道并没有完全接受被它分解的物质,而是将一些组成这个物体的信息分割出来,并扔掉了,这叫作“挫其锐”。这样的说法获得了物理学家的证实,霍金在2004年修改了他的黑洞理论,他说:最新计算结果表明黑洞的表面存在起伏和波动,给信息逃逸提供了可能。也就是说,黑洞吞噬的物质不可能完全没有痕迹地消失,它们将最终被一点儿一点儿地释放出来,并携带着原来物质的一些信息。黑洞没有“完全”将物体吸入,而是在吸入时,将部分物体在漫长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信息“挫”掉,而后又给吐了出来,这不正是“挫其锐”吗。于是,物体进入黑洞后的境遇就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将物体吸入并进行上述整合的黑洞在第一章就有所介绍,通过霍金的重要发现“黑洞不那么黑”我们才可以找到它,所以我们说道就是这样“湛兮似或存”。
    这样一个具有流动性,又是非常之深,深得能够分解所有物质的道是从哪里来的呢?道又是谁生的呢?我们不知道,也没有人知道。它在一切事物的开始就存在了。当宇宙还没有诞生的时候,时间还没有出现。没有时间,我们怎样来描述宇宙的诞生呢?霍金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引入一个概念:“虚时间”。虚时间就是假的时间,假装儿有一个时间存在于宇宙诞生点,基于这个我们假设的虚时间,我们就可以讨论宇宙诞生时的大爆炸了。霍金反复强调,这个“虚时间”只是为了方便理解宇宙的诞生而作的数学假设,不要真的以为它存在。在我们讨论道从哪里来的时候,也会遇到霍金在讨论宇宙诞生时所面临的困难,因为那会涉及到时间还没有出现的状况。于是我们也需要使用虚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虽然我们说不出道是谁生的,在假设了虚时间后,我们可以说,它像是在一切事物出现之前就有了,这就是“象帝之先”。因此,道不是谁生的,而是永恒的。道属于公理,是我们理解这个体系所必需首先相信的东西。
    经过这一章的讨论,我们对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关于道的特性的解说还没有完成,在后面我们还会遇到人生的阶段起点,还有机会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道。现在我们就将以上的讨论简化如下: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欢迎继续阅读: 第五章 以众人为刍狗的萌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