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航
李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434
  • 关注人气:6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玄德 系统调节 三 下

(2008-01-17 10:14:21)
标签:

人文/历史

老子

孔子

国学

道纪

文化

分类: 玄德
 

    图5.9所显示的“仁旋钮”的档位中还留有两个空闲,这就是它的预备位置。首先来看预备位置第1档,简称为Y1档。在第一部分“人生曲线”中曾经描述了人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分别可以用《老子》第三十八章中的“道”、“德”、“仁”、“义”、“礼”这几个状态来描述,其中在人生的前期,标志人进入“仁状态”的事件是“志于学”。所谓“志于学”就是将学习作为身体自动的行为,而做到“志于学”正是“仁旋钮”的第一个预备档位。在“人文系统图”中,“学习单元”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它位于“道循环”和“德循环”的交汇处,是道蓄积进德的唯一通路。前面的第二章分析过了,这个单元具有造成道损失的阻塞结构,当它完全阻塞时,就体现为不学。可以想象的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生命的早期、年青的时候,自己的“学习单元”是完全阻塞的,是“不学”的。因此,打开“学习单元”的阻塞结构是首要之急。虽然在此时,“道循环”还没有启动,还没有道从这个循环中流向“德容器”,但完全阻塞的“学习单元”将“德循环”也给中断了。这样一来,“德容器”就失去了支撑,无法增大。因此,尽早使自己“志于学”是贯通“德循环”,启动“道循环”的前提条件。因此,在“道循环”启动之前“仁旋钮”的位置应该首先调节到具有“志于学”含义的Y1档:

 

图10 仁旋钮的预备档位Y1.jpg 

 

    “志于学”也就是将学习变成身体自动的过程,通过《老子》第十章所提供的六层修炼,“学习单元”的阻塞结构就会逐渐打开。打开阻塞结构的时间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当然是越早越好,孔子说他自己15岁“志于学”。当然,15岁之后也可以,但不能太晚,在“人生曲线”部分我们讨论过,如果到了40岁左右,自己的“学习单元”还处于完全阻塞的“不学”状态就没有希望了,就如同这个阻塞结构已经完全锈死了一样。人生的走向也因此发生了分离,就如同第一部分“人生曲线”的图1.12所展示的那样:

 

图10 仁旋钮的预备档位Y1.jpg 

 

    在“志于学”之后,虽然“学习单元”得以打开,但“道循环”还是不能启动,因为“道循环”上的“仁旋钮”需要道的注入。在“德容器”还没有蓄积、或蓄积很少的情况下,这个循环还是无法启动。可见,启动“道循环”之前,应该先由“德循环”对“德容器”进行蓄积,好在,此时的“德循环”由于“学习单元”的打开而贯通了。于是,“仁旋钮”在真正能够启动“道循环”,带来道的增益之前,还需要一个预备档位,我们将其称之为Y2。《论语》第三章中孔子的一句话描绘了这个档位的特点: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句话很清楚地指出,当一个人还不具备施行“仁”的能力时,可以先实践“礼”,先实践“乐”。如果用“人文系统图”的语言就是:如果这个系统还无法将“仁旋钮”调整到启动“道循环”的位置,那么,可以先调节“礼旋钮”,使得“德循环”先工作起来。(注:礼是人文空间,乐是人文时间。在第三部分“知礼是德”中讨论礼的三种边界时就不仅涉及到礼,还涉及到乐。用人文空间“礼”除以人文时间“乐”,我们得到了礼的恒定边界。可见在孔子这句话中,我们是可以将礼和乐合并认为是“人文系统图”中的“礼旋钮”的。)也许,这样的解释还不够直观,如果,我们用“财务系统图”来类比一下就一目了然了:

 

图10 仁旋钮的预备档位Y1.jpg 

 

    在财务系统中,对应“仁旋钮”的是“项目旋钮”,其预备位置的第1档Y1是打开类比“学习单元”的“存钱单元”。“志于学”相当于“将存钱变为习惯”。而预备位置的第2档,将“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翻译为财务系统的语言就是:“当人还不具备投资能力时,应该先找个工作。”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当一个人还不具备施行‘仁’的能力时,可以先实践‘礼’,实践‘乐’”所要表达的意思了。可以看到,“德循环”所做的道的蓄积是人生向道回归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没有“德循环”的蓄积,就没有足够的道来启动“道循环”。而没有“道循环”,仅依靠“德循环”,道的蓄积过程又不够快,无法在有生之年获得道的自动蓄积,也就无法达到“上德”的状态。就如同一个人如果没有工作的积累就无法进入到投资环节,而没有投资,仅仅依靠工作是很难使得自己的财务系统达到“财务自由”的。

    由此可见,“德循环”与“道循环”是相互支撑,相互依赖的关系。而“仁旋钮”的预备位置第2档Y2则正好说明了两个循环相互配合的关系。将Y1和Y2档位加进来,我们就得到了如下图所示的“仁旋钮”的完整档位图:

 

图12 仁旋钮.jpg 

 

    有了这样的对“仁旋钮”的认识,《论语》中许多关于“仁”迷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论语》第五章中的这一段: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向孔子问他的学生子路、冉求和公西赤是否“仁”,孔子都回答说“不知道”,然后向孟武伯说他们能做什么。目前都将这一段解释成孔子认为他的学生有一定能力,但还都达不到仁的标准。于是,我们就从这样的解释中感觉到了仁的境界是那样的高不可及。这几个学生虽然不是孔子学生中最著名的,但也名列前茅,如果他们都做不到,那仁一定是很难的。现在,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段对话,通过这一章所分析的“仁旋钮”的特点,或许可以找到更为合理的解释。

如果面对的是“项目旋钮”,而前来询问的人问的是某某项目如何,我们该如何回答呢?当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告诉询问者这个项目好还是不好。但这样的回答有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判断是否与询问方的预期相一致呢?最近就有个老同学问我关于北京房价的问题,虽然近来北京的房价一直再涨,但我认为还会涨,并且如果现在投资,5到10年的时间可能会翻倍。我以为这样的结果已经不错了,于是就按照上面的分析做了回答,并认为应该是很不错的投资。另我惊讶的是,这位老同学却说:“如果这样,我就认为不值了”。显然,尽管这个项目能赚钱,但是如此的投资回报低于他的预期。然而,如果换一个人,这样的回报结果可能就是很好的。显然,一个资深的项目咨询师不能轻易地将自己所认为的项目好坏说出来,而是应该向询问者陈述这个项目的状况。至于翻一倍好,还是翻三倍好,完全要看询问的人的期望值。将这样的理解转换到仁的问题上,当孟武伯来问子路、冉求和公西赤是否“仁”的时候,就如同咨询项目的人问项目好坏一样。孔子就是一个资深的咨询师,不将自己的判断说出来,只陈述项目的状况。他告诉孟武伯:“子路可以管理一个小国家,冉求可以治理一个城镇,而公西赤可以在外交场合接待宾客。”至于这样的状况是否符合孟武伯的期望,那是孟武伯的事,不是孔子的事。可见,孔子所描述的是这三个人“仁旋钮”的位置,就如同项目咨询师说:“我不知道这个项目好还是坏,但我可以告诉你这个项目资金运转和盈利的状况。”如果我们就是孟武伯,就是那个询问的人,这样的回答是否已经足够了呢?

    通过对“仁旋钮”的分析,使得仁的特点更加清晰了,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遗传学里将基因视为人、乃至各种生物代代相传的密码,无论经历了多少代,都可以沿着这条线索找到祖先的足迹,这是由于基因的遗传特性。然而,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基因都完全不变地保存、传递了下来。每一代的传递,都有某些基因发生了变化,遗传学将这样的变化称为突变。正是由于突变的存在,才产生了生物的多样性,而每一个生物所发生的突变才是这个生物所特有的性质。道与天地、人文的关系也是如此,第四部分“道德特性”的第二章详细地阐述了天地、人文与道的关系,它们就如同遗传学所研究的那样,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延续了一些道的特性,也违反了一些道的特性。对道的特性的延续就如同遗传,而那些违反道的特性,就如同是突变,正是这样的突变标注了它自身所特有的性质。天地的突变表现在天长地久上,看上去天地是永恒的。通过绝对光速宇宙观的学习,我们知道那不是道的特性,道是透过有无变换而得以永恒的,但天地所表现的永恒特性是仅仅是“有”的永恒,就是这个与道相反的性质成了天地的特点。同样,在人文领域,我们也需要重视那些道的基因在传递过程中的突变,因为,它就是人文环境有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所在,是人文之所以成为人文的要素,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标签,而这个发生在人文环境上的突变就是“仁”。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就是让我们了解事物发展的常态,了解那些发生了突变的部分。不了解某个具体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突变,也就等于不了解它的特点。不了解它的特点,也就是不了解它本身。由于我们无法离开人文环境,因此,一定要研究它的特点及其运行规律,也就是一定要了解和研究什么是“仁”。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如同置身于一个并不了解的陌生环境中,可不就是老子说的“妄作凶”吗。

    既然了解人文环境的常态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就需要找到认识它的途径。《道纪》一书通过以霍金为代表的物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与孔老思想加以对比,找到了以道为基础的绝对光速宇宙观。在前面的几个部分中,又继续这样的思路,通过天地的规律来学习人文的规律。于是,我们发现了欲望的特点,找到了礼的三种边界。然而,这种借用天地规律来学习人文的方法在“仁”的问题上却完全失效了,其主要原因就是,“仁”是人文环境在由道创生之后所发生的突变,是人文环境有别于其它的特征所在,是人文环境所特有的性质。既然是特有的,就无法在其它事物,例如宇宙时空、物质世界中找到这样的特性。好在《论语》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关于“仁”的素材,同时,财务系统是以人文环境为基础的系统,它与人文系统有着同样的突变。通过学习《论语》,通过财务系统的借鉴,使得我们有可能将“仁”的问题搞清楚。

    在这一章关于“仁旋钮”的讨论中,我们学习到了它的调节规律及特点。总的感觉是,这是一个相当灵活的旋纽。可以按部就班地由低向高调,也可以反过来调;可以逐档调节,也可以跨档调节;不仅每个人的“仁旋钮”的位置都不一样,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它的位置也不一样。因此,绝对不能笼统地用一种“仁”去套所有的人,而是应该像孔子那样,针对每一个具体的人,针对他当时“德容器”的存储状况来判定相应的,也就是专门对应此时、此地、此人的“仁”是什么。还有一点更值得注意,当调节了“仁旋钮”的档位之后,并不是完事大吉了,还要观察旋钮在这个档位的效果,一旦不理想,就需要向反方向调节。就如同选定了项目之后,不能就此不管,而是要观察项目的盈利状况一样。

    既然要追踪“仁旋钮”所在档位的效果,就证明仁存在着风险。如同项目可能会造成亏损一样,仁可能会带来道的损失,并且有可能是很大的损失。通过“德循环”长年日久所积累的德,有可能由于一件事没有做对就损失殆尽。“道循环”与“仁旋钮”的这种高风险,是将“人文系统”引向“失道”的一大隐患。“失道”表现在财务系统中就是资金链断裂,有很多这样的断裂不是源于=消费过高,而是源于投资不当。

    尽管“道循环”与“仁旋钮”存在着高风险,但它们所带来的回报也是无可比拟的,就如同无法用工作和项目收益做比较一样。如果一个系统,不启动“道循环”,只是依靠“德循环”,那么,无论“德循环”的效益被调整的多么好,想达到德自动积累的“人生自由”状态是非常困难的。

    综上所述,仁是人文环境的特征所在,最具备人的特点。仁与天地的规律、乃至道的规律相反,我们无法通过由其它途径认识的道来认识仁的规律。“仁旋钮”的操作极为灵活,不可能制订一个面向所有人的调节步骤。仁是一个蓄积道的有力手段,但又存在着“失道”的高风险。仁最终会在系统达到自动蓄积道,也就是人生自由的时候消失,但我们无法绕过它而获得人生自由。掌握仁的特点是回归道的必经之路,无论它有多灵活,有多么大的风险,人生自由的召唤告诉我们承担这样的风险是完全值得的。

 

(欢迎继续阅读: 玄德 系统调节 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