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仁旋钮”的调节 上
“仁旋钮”来源于人“包含无为”的本性,是人文常态中与道的特性相反的部分,道是“不仁”的。正是由于与道的特性相反,才使得人的这个本性充满了人的特点。就如同基因的遗传与突变一样,只有那些突变的部分才是标注这个人特性的部分。我一直以为,在“人文系统图”中,“仁旋钮”是最活跃、最灵动、最充满人性味道的部分。由于与道的特性相反,因此,我们就无法从同样由道而生的其它事物中得到借鉴。例如,天地也是由道而生的,但在“不仁”的特点上,天地就延续了这个特征,我们就无法在天地运行之中找到人文环境中的“仁”而加以借鉴。“礼”就不一样,作为人文空间,它延续了道的特征,虽然天地在这一点上违反了道的特征,但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向我们展示了道是如何在宇宙中违反常理的。有了这样的线索,就可以借鉴物理学家所发现的那些反常的道来和作为人文空间的礼进行比较。但是,在“仁”的问题上,我们没有这样的借鉴手段,“仁”只能在人文环境中发现,也就是说,“仁旋钮”的调节规律,我们只能在与人相关的环境中才能找到。幸运的是,孔子思想的代表作《论语》中大量的关于仁的讨论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将《论语》称为一部“仁学”也并不算过分。
《论语》中关于“仁”的讨论很多,最为典型的是,孔子在被人问起什么是“仁”的时候有很多不同的回答。而当有些人问起孔子他的学生诸如子路、冉求等是否仁的时候,孔子又回答“不知也”。这些段落往往使我们迷惑,到底孔子的哪一个回答才算是“仁”,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仁”呢?为了对这些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先将孔子在别人问他什么是仁时的回答罗列出来。在《论语》中这样的段落共有七处: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第六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第十二章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第十二章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
《论语》第十二章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第十二章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第十三章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第十七章
正是孔子的这些回答,导致其后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对于仁的理解,以至于《辞海》中会有这样的解释:仁是一种涵盖极广的道德范畴。如果我们将所有孔子的回答总合起来称为仁,这个概念就会给我们“涵盖极广”的感觉,好像什么好事情都属于仁。这样一来,仁就变得难以把握了。在《道纪》的第五章的分析中,就从这些看上去完全不同的回答里提炼了相同的元素,从而将“仁”定义为:“做正确的事”。而现在,当面对“人文系统图”中的“仁旋钮”时,我们发现,不仅《道纪》中对仁的定义完全合理,而且,孔子对不同的人所做的不同回答也变得越来越清晰了。换句话说,我们有可能通过“人文系统图”中的“仁旋钮”来说明为什么孔子会在同一个问题上有着如此之多的不同回答。还记得前面第三部分“知礼是德”中讨论过“礼旋钮”的调节,当时,我们将“礼旋钮”比作收录机中的音量旋钮,它可以左右旋转进行连续的调节。而现在,当我们面对“仁旋钮”和孔子这样多关于“仁”的解释的时候,很自然我们会联想到“仁旋钮”可能是那种有着许多档位,类似于收音机中选择频道的旋钮。而孔子对仁的不同回答恰恰是对这些档位的描述,就如同频道选择旋钮上所标注的FM、AM、MW、SW一样:
>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只需要将孔子关于仁的回答对应到“仁旋钮”的不同档位上,来观察一下它对系统的影响就可以了。但是,这样解释“仁旋钮”可能还是有些突兀,为了更好掌握“人文系统图”中“仁旋钮”的调节规律,还需要一个类似的系统来加以比较说明。一直以来,我们使用财务系统来类比说明人文系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就可以将“人文系统图”改造成“财务系统图”:
>
在这个“财务系统图”中,与“欲望容器”和“德容器”相对应的分别是“负债”和“储蓄”。“倾向无为单元”在转换成“财务系统图”后没有变化,财务系统中的负债如果不加以管理,放任自流,就会不停地变大;而储蓄就不一样了,如果不是有计划、有意识地去增加它,储蓄只会变少。因此,“倾向无为单元”对“负债”提供支撑,同时制约“储蓄”的增大。同样没有变化的是“逻辑旋钮”,因为,无论是人文系统还是财务系统都需要自成逻辑才能运转。与“人文系统图”中的“逻辑旋钮”所在的循环是“失循环”相类似,“财务系统图”中的这个循环也体现“失”,但它不是道的流失,而是钱的流失。在财务系统中,钱的流失体现为消费,因此,“财务系统图”中对应“失循环”的是“消费循环”。
在系统图的右侧,另一个容器是“储蓄”,能够为“储蓄”提供支持的,也就是使得储蓄增加的很自然是“存钱”,因此,与“学习单元”对应的是“存钱单元”。顺着“存钱单元”向上找,什么才能给财务系统带来存钱的可能呢?有两种行为可以帮助实现这样的目的,一个是工作,工作所带来的工资收入可以通过“存钱单元”储蓄起来。因此,对应“德循环”的是“储蓄循环”,在“储蓄循环”中与“礼旋钮”相对应的是“工作旋钮”。同时,另一个可以为系统带来储蓄增加的是投资,说到投资就离不开项目,对一个正确项目的投资可以为这个投资行为带来盈利。因此,对应“道循环”的是“投资循环”,在“投资循环”中与“仁旋钮”相对应的是“项目旋钮”。
在这样的对应中,“乱单元”体现在“财务系统图”中的意思是:“将工作视为事业”。这里可能会造成一些混淆,我们习惯上是完全接受“将工作视为事业”这种行为的,甚至将其看作是高尚的、值得学习的品质。但这里讲的是财务系统,在财务系统中,如果你将工作视为事业,就会对财务系统的运转不利。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将工作视为自己的事业是过分关注工作所带来收入的结果,然而,工作所带来的收入如果不加以管理还是不能有效地变成储蓄。关注了工作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储蓄,也就是忽略了自己拥有的资产,于是,无论你如何将工作视为毕生的事业,财务还是会出问题的。不仅如此,一定要指出的是,一个人工作的最大收益者并不是拿到工资的人,而是提供工作的雇用者。从这个角度上讲,工作不是自己的事业,而是老板的事业。清崎在《富爸爸,穷爸爸》中是这样讲的:“……太多的人因此而忘了去关注自己的事业,他们耗费一生去关注别人的事业并使他人致富。为了财务安全,人们需要关注自己的事业。你的事业围绕着的是你的资产,而不是你的收入。”
所以说,“将工作视为事业”搅乱了人应该关注的事业,错将他人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因此,它就是财务系统中的“乱单元”。我们将在下一章里看到这个单元在系统中的作用,而在这里,还是将目光转到正在讨论的“仁旋钮”上面来。
通过“人文系统图”到“财务系统图”的转换,我们看到了对应“仁旋钮”的是财务系统中位于“投资循环”上的“项目旋钮”。对于投资而言,它能给财务系统带来比工作更大的收益,关键在于如何选择投资项目。选择什么投资项目就如同调节“财务系统图”中的“项目旋钮”。如果将“项目旋钮”的各个不同档位看成是不同的投资项目,我们可以列举出很多大大小小不同的项目。首先,最基本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项目是将自己的储蓄放到银行里获取存款利息。当一个人的储蓄规模还达不到投资某个项目的时候,他的储蓄放在家里是不可能增值的,因此,首先可以做的是将积蓄下来的钱放到银行存为定存而使其增值。接下来,当储蓄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项目可以投资用来获取比定存更高的回报。例如,可以开一个小店,经销某一类产品,这样的项目不需要太大的投资。而后,如果小店做得成功就可以办一个工厂,生产可以被小店经销的产品。这种前店后厂的方式已经比单独一个小店要大一些,投资的规模也要大一些。当然,随之而来的风险也在加大。如果前店后厂办得好,就可以多办几家店面,将其打造成连锁店。连锁店之后是加大生产规模,兼并相同企业,使自己成为国内一流的大公司。成为了国内一流公司之后要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更大的市场和更具竞争力的生产基地,此时,公司在更大规模资金的推动下会成为跨国公司。然而,这还不算是最大的投资项目,成为了跨国公司的企业会逐步向金融操作转向,最终有可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集团。
从上面所列举的项目来看,从银行定存到金融集团,项目越来越大。很难说什么项目就是最好的,因为,这需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而定。一个刚刚进入社会的年青人,别说做跨国公司、金融集团,就是开个小店都成问题,最适合他的项目是将积蓄存进银行。可见“项目旋钮”与“工作旋钮”不同,它需要注入资金。随着项目的增大,尽管回报越来越大,但对项目的投资也越来越大,同时,不可忽略的是风险也越来越大。而工作就不一样了,尽管一个刚刚工作的人也需要添置一些诸如服装等提高自身形象的物品,但同项目所需要的投资来比较,那简直就不值一提。之所以“工作旋钮”所在的循环被称为“储蓄循环”,就说明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带来储蓄的,在财务系统中,工作本身并不需要投资。项目就不同了,没有投资,很难涉及哪怕是很小的项目。面对这样的需要因人而异的“项目旋钮”,如果正好有个项目咨询师可供咨询,那就再好不过了。设想一下,如果有谁想通过投资来加速自己的财产增值,又正好有这样的咨询师可以询问,那他会问什么呢?一般来说,他会问:“什么项目比较好呢?”这样的问题在提问者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但作为回答的人可就麻烦了。金融集团最赚钱,但不是人人能做。可见,没有什么绝对好的项目,只有是否适合提问人的项目。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个出色的项目咨询师会将提问者的问题理解为:“什么项目适合我做呢?”面对这样的问题,项目咨询师会根据提问者自身的财务状况、综合能力而给出一个适合提问者运作的项目。当然,在面对不同提问人的时候,项目咨询师肯定会给出不同的回答。
综合以上的讨论,如果“项目旋钮”有一些可供调节的档位的话,可以从小到大分成这样几档:
1.
银行定存
2.
小型店铺
3.
前店后厂
4.
连锁经营
5.
国内大企业
6.
跨国公司
7.
金融集团
用图来表示可以是这样的:
>
这样的旋钮每向高位旋转一档,它所指向的项目就变大一级。当然,越大的项目会带来越大的回报,但同时,启动项目所需的资金也越多,更加不可忽视的是,它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在人文系统中,“仁旋钮”相当于财务系统中的“项目旋钮”。同项目需要投资才能启动一样,仁也需要道的注入才能启动。许多事情属于仁,但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去做。如果我们需要启动自己的“道循环”、调节自己的“仁旋钮”,就需要知道什么样的事情适合自己去做。如果此时有人可以咨询,那就再好不过了。可以肯定的是,孔子就是这样一位仁的咨询师,在仁的问题上,孔子比任何人都更有发言权。同咨询项目的人一样,提问的人通常会问:“什么是仁呢?”也就是问什么是正确的事。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这样的问题无法回答。“推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是仁,是正确的事,可是你能做得了吗?如同优秀的项目咨询师一样,孔子将这样的问题理解为:“我该做些什么?”或“什样的么事我来做是正确的?”面对这样的提问,根据提问者当前的状况,选择他可以操作的事作为建议是顺理成章的。可见,“做正确的事”不仅包含了这事情本身是否正确,还包含了做此事的人是否合适的含义。一个刚刚进入社会的青年,我们要求他去“推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显然是强人所难,显然是不正确的。而一个在社会中有着相当地位,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如果仅仅明哲保身,仅做到“其言也仞”,这样就浪费了他多年来积累下来的道,这样做也是不正确的。由此可见,同样一件事,这个人做是正确,而那个人做就不一定正确。“做正确的事”之中包含着做事的人本身是否适合,这也是“仁旋钮”调节中灵活的部分。如此看来,我们在《论语》里读到孔子在不同的人前来问“仁”的时候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回答是完全合理的。
(欢迎继续阅读: 玄德 系统调节 三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