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尔雅】梧桐(二)

标签:
杂谈 |
分类: 温文尔雅 |
如果说松柏使人肃穆,杨柳让人温存,翠竹教人虚怀,梧桐却是在展现出自然的空间里另一个自我,成为我们观照自身的对象,并让我们悄然冥思,感同身受。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在亡 国之君哀怨的笔触下,寂寞的梧桐早已跟神木、凤凰、先知没有什么关联,此刻的梧桐就是诗人自身,是外面世界里诗人的另一个自我,梧桐早已走下了圣坛,走入古往今来诗人们的惆怅里,走进寒意凄切的秋山秋月秋风秋雨中。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春风对秋雨,花开对叶落,桃李对梧桐。梧桐融合了中国人阴柔的性格特质,其气质中郁郁寡欢、清冷孤直的一面也被文人们表现得越来越多。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孟浩然)
在酒席上,孟浩然用一句诗浇醒了觥筹交错间的微醺和欢谑。这份清冽,来自孟夫子,也来自孟夫子口中摇曳着冷晖的梧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秋雨,百世清魂,从此相依相许。在鳞次栉比的章句中,最让人心折的莫过于寡居的才女李清照,他怀着亡夫之悲所吟就的诗句,至今催动着无数敏感多思的心灵: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独立寒窗,夜雨鸣廊。在易安居士的眼里,那凄风冷雨中的梧桐,就是孤苦无依的自己。此刻,这传说中通灵的神木,哪里还有凤鸟的光环?孔子和庄子笔下的余辉都已不见,远遁在暗夜中,只剩下淅淅沥沥的苦雨、漫漫无际的寂寞、挥之不去的情愁。
不仅仅是男诗人和才女子,就连世外高僧,也免不了坐对秋梧的寂寞:
梧桐滴沥客心惊,秋雨能吹白发生。孤馆灯昏惟对影,丽谯鼓湿不知更。前宵松月疑尘梦。明日泥涂听屐声。寻著漏痕当屋角。夜深百匝绕书行。
——僧 南潜《山雨》
孤馆寒灯独不眠。这种况味,只有羁旅的远客,在雨打梧桐的夜幕下,才体味得最深刻。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旅人们眼中的梧桐,恰是他自己的化身。古时文人士大夫,是确凿地认同榇木的。榇、梧、桐,这种草木折射和显现的恰是文士的高风亮节。
南北朝时期的文人鲍照、谢眺都写有关于梧桐的诗句,唐宋之后,士人藉助梧桐抒发自己孤直品格、浩然士气的诗篇俯拾皆是。白居易在《云居寺孤桐》一诗中写道:
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山僧年九十,清静老不死。自云手种时,一棵青桐子。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
“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这是梧桐独树一帜的品性。“四面无附枝”呼应着君子“周而不比”的特立独行,这让人轻易联想到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对花之君子的赞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心有通理”显示出士人虚心明道的情怀,恰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翠竹;而梧桐“亭亭五丈余”的伟岸,又使人想到“魁梧数百年”的老松——梧桐兼具松、竹、莲这花中三君子的气质品德,当之无愧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士人形象化身。
不光如此,梧桐与士大夫阶层从肉体到精神呼应依存之不分彼此,更体现在他一种无与伦比的独有功用。自古琴为士之具,士人抚琴,琴为心声,发士气,扬士品,抒展士人情操,而那良琴,正是用桐木制成。梧桐又因其为斫琴首选材料而备受尊崇: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 宋 王安石《孤桐》
在一代伟人王荆公眼里,男人就该像“孤桐”那般,光明磊落、气质雄浑,追求“三不足”的境界,那孤桐便是王安石自己,便是国孱民弱的北宋背景下君子士大夫的精神形象代言人。而在明朝潘臻笔下,“亭亭独自傲霜风,不与寻常桃李同。圣世工师求木久,峄阳犹自有孤桐”,更是明白无误地指出梧桐的气节,远非桃李之辈的寻常草木可以相提并论、等量齐观。士人爱琴、爱梧桐,爱的就是这样一种士人情操,有此士气在,虽百死而不悔。
当然,最广为人知的典故莫过于东汉大文人蔡邕和他的焦尾琴: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蔡)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后汉书》
蔡中郎仅仅凭木材燃烧发出的噼啪爆响,就听出其中有“良木”梧桐。而他用这块抢救出来的柴火所制成的古琴,音色无比清冽醇美,又因为该琴有一段烧焦的痕迹,故名“焦尾”。从此,焦尾、梧桐尾成为古琴的代称,也成为后世文人用以澄明心迹的象征符号。
明末清初,历经国破家亡之痛的八大山人,曾用自己“墨点无多泪点多”的秃笔残墨,草书自作诗一首:
月川一以渡,山书一以启。潮头望扬子,湖上此焦尾。
湖上抚琴,江海泛舟,是士人追寻孤高理想,向往隐逸生活的外化表现。古琴之美,在于太古泠泠之音,足以逞士子思古之情。而斫琴名匠,必选良木梧桐。梧桐至死仍发清越之鸣,所以古琴又名“槁梧”,即死去的梧桐。古琴以桐为面,梓为底,因而《诗经》有云:“梧桐梓漆,爰伐琴瑟”。《庄子》里无意间描绘出一幅“高士-梧桐-古琴”天地人合一的小品图:
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
——《庄子·德充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