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三狗(1900-1981)字达三,芮城县阳城乡沟西村人,幼年庭贫苦,父母早亡,靠二哥扶养。至9岁,农忙时节给地主当童工,农闲时乞讨度日,民国4年(1915),他14岁随堂兄冯炳学入河南阌乡县胜林娃娃班学艺,出科后以主演《阴魂阵》一剧而一鸣惊人,民国8年(1919)入汾城县(今襄汾)福胜班与王存才、孙广胜等人同台演出。在汾河两岸广获盛誉。民国11年(1922)八万泉县盐店班(南路班),以精湛的技艺与名生角贾悦发等结为至交。民国17年(1928)到绎州演出时,遭到流氓无赖的欺侮,他以武功惩治强徒,威名大震,号称“土匪旦”。民国20年(1931)又到福胜班。同年,入荆义安南路班。民国26年(1937)他与堂兄冯炳学到西安入唐风社演出,在西安声名大噪。与戏剧界名流叶金山、李二老(逸僧)交游,二老见其大名“三狗”不雅,遂赠字“达三”。民国27年(1938)日军入侵晋南,他耻为日军演出,遂回家种田。农闲应邀为农村业余班社排戏,或参加临时班社为庙会演出。一次在河南灵宝县虢镇演出时,名角小旦宽宽对其“花梆子”深表叹服,遂终身师事之。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他应邀任永济县虹光蒲剧团业务副团长,后被选为省文联委员。1953年7月省人民广播电台为其录音,他主演的《凤台关》、《阴魂阵》、《反延安》等剧目受到专家赞扬。1965年退休回家。1981年
2月 4日(农历庚申除夕日)逝世,终年80岁。
幼年学艺,专攻小旦。从学艺时起,即以嗓音洪亮而闻名。艺成后在数十年舞台生涯中,从未因感冒或演出任务繁重,而有嗓音沙哑现象。经常日夜两场,连夜不辍。旧社会及解放后,农村均属露天舞台,夜深人静,他的唱腔常能传至数里以外,故他的艺术便以唱腔先声夺人,常常人未出场,而一句“介板”便可赢得满场喝彩。
他的表演风格,以粗犷、简洁见长,动作不求细腻,故群众中又有呼其为“土匪旦”者,含有褒贬二意。
他的艺术声誉,驰名于洪洞、赵城、临汾等地。据传:旧时在洪、赵、临三地演出《上马》一剧时,他扮演剧中刘金定,农村社戏主持人,情愿在原戏价之外,另加十余块银元,以示对冯三狗的奖励。解放初期,一度还有此例。
冯三狗的拿手好戏,有《六月雪》的窦娥、《玉虎坠》的娟娟、《三拉堂》的李桂枝。有时还应群众之要求,串演《拴玉镯》中的刘媒婆等。在上述等戏中,他除了不失粗犷、简洁之特点,又赋以婀娜羞涩、天真的特点,如演窦娥这一少女时,在窦天章“寄女”一场,表现一个幼女面对陌生的蔡婆,恐惧而又害羞,他使用小步、耸肩、扭腰等小动作,体现人物的稚嫩、天真,还辅以双目含泪、欲哭未哭的眼神和面部表情,偎依在窦天章身边,久久不忍离去,表现得神情逼真,十分得体。他饰演《玉虎坠》的娟娟,在紫去庵与钱郎相遇,表现复杂的爱、仇、恨等感情,含与露的体现十分准确、精妙而耐人寻味。特别在表演娟娟得知其父之死,非钱郎之父冯彦所害,偕冯娘到官衙辨冤,行至衙前点炮告状的情节时,他用双手捂耳,战战兢兢,欲进又退的动作细节,既逼真又风趣,颇有戏味。
他一生从不演《柜中缘》《少华山》,他的缺点是不善于掌握打击乐点,因此在演唱时节奏不稳,美中不足。
三狗为人正直质朴,、忠于艺术事业,为保护嗓子,他一生不染任何嗜好。在蒲剧旦角艺术上他能独树一帜,尤精于刀马靠甲戏,且以唱功著称。他与王存才、孙广胜、毕业生被并称为蒲剧四大名旦,民间传云:“三狗的乱台(指唱腔),广胜的走,毕业生的手,存才的活路再没有。”他一生在蒲剧舞台上塑造了许多古代女子形象,如《阴魂阵·上马》中的刘金定,《反延安》中的双阳公主,《凤台关》中的慕容氏,《六月雪》的窦娥等等,尽皆栩栩如生,尤以《上马》一剧,把刘金定与亲人生死离别的情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民间眉户戏《张连卖布》唱词称:“冯三狗《阴魂阵》哭的死价。”可见其传播之深入人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