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 |
分类: 欧洲随笔 |
1、乌菲兹的门口,看着一点儿都不气派,完全不像世界顶级美术馆的样子。你们去过首都博物馆吗?除了藏品,什么都气派得多。
5、在诸多藏品中不怎么扎眼的一副圣母圣子像,很像近现代的作品,意识超前
到了翡冷翠,一定要去的地方是哪里?乌菲兹美术馆嘛。
除了卢浮宫和梵蒂冈,乌菲兹的收藏排个全球第三应该差不多吧(美国的大都会美术馆还没有去过,听说也很厉害,不知是不是可以排到乌菲兹前面),若是纯看文艺复兴,乌菲兹的名次搞不好还要往前挪挪,毕竟这是文艺复兴的老巢啊。
乌菲兹(Uffizi)在意大利文里的意思是办公室(office),以前是美帝其家族办公的地方,相当于翡冷翠的市府办公厅。这个家族的宅邸在阿伯诺河对岸,与大片老城隔水相望。他们家的人,每天要从自己家宅子里走到河对岸的老城来办公,一开始当然是很市民生活的,后来美帝其的生意越做越大,翡冷翠这座城也越来越繁华,每天经过人声鼎沸的老桥被公民们瞻仰,对于美帝其家族的大佬们渐渐成了麻烦事。于是他们一拍脑门,在老桥上修了个全封闭的空中走廊:此走廊类似桥上之桥,一头通自家宅邸,另一头直接通乌菲兹办公室。
你若亲身到了翡冷翠,便知这老桥在这个城市中的地位,类比一下,相当于咱北京城的长安街加王府井——既是交通枢纽,又是最重要的商业街。那个走廊,就是修在了这么个所在正上方。
美帝其家族和乌菲兹美术馆的介绍,网上都有许多,我这里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朋友请自己去查查,我这里只说些自己的观感。
这乌菲兹美术馆看下来,最直观的感受是,历史上杰出但不著名的画家实在太多太多了。什么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波提切利、丁托列托、伦勃朗、鲁本斯就不说了,举目望去,常常看到些精彩的杰作冷冷清清的挂在墙上,作者名不认得,语音导览也没有介绍。这类作品常是些小幅的肖像画,比照片更真,人物仿佛被画家从芸芸众生中拎出来,增强百倍能量推到你面前,小商人、家庭主妇、低阶贵族们一下子精神抖擞的获得了永生,精光四射地盯着你或是你身边的什么,千百年后依然可以听见呼吸心跳,微末的血液在苍白的皮肤下娟娟流过。那个时候没有照相技术,有身份的人都要留一份写真,这也是一般画家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一开始只是贵族,后来翡冷翠和威尼斯的商人们也开始流行画肖像画,而当时画家这个行业,和现在“导演”这个行业非常像。怎么个像法呢?那时候画一幅画是个大事件,需要一笔一笔仔细描摹,费时费力,不似现在所谓当代艺术那么胡乱涂一涂(注1)。对当时的画家来说,“我要画一幅画”这句话和现在的学者说“我要完成一个科研项目”、导演说“我要拍一部电影”都是一样的,是一件需要倾注一段时间生命的大事件,换句话说,大事件都是需要有启动资金的。并不是人人都像拉斐尔那样是少年得志的天才,可以靠教宗资助在梵蒂冈搞大制作,就像99%的人都不似张艺谋那样运气可以花大钱拍大片,仅以中国论,99%的“导演”恐怕都是靠拍广告、电视节目、MV和连续剧活着。放在文艺复兴时期,大批美轮美奂、精光四射的肖像画诞生了,而且大多数杰作的模特可能只是个小杂货商的妻子。
注1:
现在市面上所售的当代绘画,就算画得真的,放在当时最多也只能算是草稿。实际上,确实见过达芬奇等几位文艺复兴画家的草稿,远远望去,不禁哑然失笑,怎么那么像那谁谁和谁谁谁的画!
当代架上绘画这个事,发展到如今地步确实有它自己的道理,并不是厚彼薄此,但总体说来,绘画这门手艺不如当初了,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我常有个感觉,绘画会照着如今的思路发展,恐怕跟每个画家个体们面对一个一个巨匠时的力不从心有关,既然此路人家已经高山仰止得追不上,只好另辟蹊径,从概念和题材上求新求变。其实也不仅仅是绘画,雕塑和文学亦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