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杂谈图片情感美食 |
分类: 散文、随笔(Essay) |
系列随笔《我在他乡 • 56 • 我们家的团年饭》
照片摄于美东时间2021年2月11日,作者为本人梁蓉。
备注:本文全文发表在我的微信公众号里,其链接如下:
https://mp.weixin.qq.com/s/nepJqlLanvuXZ3BDjnfO7A
从孩提时代起,在我的认知里,我们中国家庭一年中最大的事情莫过于过年,最丰盛的一顿饭是团年饭。
虽我国疆域辽阔,各地过年的风俗各异,但各地吃团年饭的目的完全一致,即为家庭团圆。
……
我八岁前与我父母、我哥在宜昌市璞宝街住,与我外婆、外公及母亲这边的一些亲戚住在一个院子里。我外婆不许她的外孙们叫她“外婆”,说“外婆”有个“外”字显得不亲,只准我们叫她“婆婆”,因此我在此文中以“婆婆”称呼我外婆。
婆婆照顾我的表姐妹、表兄弟加上我与我哥共九人,父母们每月交自己及孩子们的生活费给婆婆,婆婆是这一大家之主。婆婆是迄今为止我见过的最能干最精明的女人,我对她的能干精明佩服极了。
父母们工作日都要上班,还常在周末单休日星期天加班。买菜、做饭及其他日常家务全由婆婆一人完成。婆婆的日常生活从天不亮就给六个外孙女梳头开始,接着做全家的早餐。宜昌人把吃早餐叫“过早”。那时我们家父母这辈的月薪大多只有十几元,多的只有三十几元,而小面一毛钱一碗,烧饼、油饼、油馍也不便宜,上馆子过早于我们家而言属于奢侈生活。我们家的大人上班时怕迟到才上馆子过早,而孩子们在学龄前都在家过早,因家里拿不出那么多上馆子过早的钱。婆婆做的早餐常为红苕稀饭,有时是碎包谷稀饭,有时是烫饭。红苕是宜昌方言,即为红薯。红苕稀饭是婆婆头天睡觉前把米、红苕放进大开水瓶里焖熟的,包谷稀饭及烫饭是当天早上婆婆赶早煮的。碎包谷是买米搭售的杂粮。烫饭是用头天的剩饭剩菜加水煮的。这三样早点中烫饭有滋有味最高级,红苕稀饭因红苕而稍带甜味,包谷稀饭几乎淡而无味,那时白糖、红糖像其他商品一样都凭票购买且定量很少,我们没有往稀饭里加糖的口福,牛奶更从未出现在餐桌上。
午饭、晚饭的菜多为婆婆做的腌菜,如雪里蕻盐菜、榨广椒、泡菜、豆豉、豆腐乳。宜昌人把辣椒叫“广椒”,榨广椒的食材为红广角及包谷粉。偶尔有广椒炒鸡蛋,鸡蛋是婆婆在长江边的垃圾堆捡的臭鸡蛋,广椒炒臭鸡蛋怪好吃的。宜昌人把吃肉叫“打牙祭”,我们家人多收入低,不可能常打牙祭。难得吃到猪肉,鱼更不常见。从未见过里脊肉,很少吃到五花肉。那时肥肉因可榨猪油而远比瘦肉紧俏,肥肉叫“膘”,膘越厚越抢手。婆婆用膘厚的肥肉炸猪油后的猪油渣炒的菜相当解馋。我们吃到的猪身上的东西常为猪头、猪蹄、猪尾巴、猪舌、猪心、猪肺、猪肝、猪腰子、猪大肠。婆婆让猪肉票最大程度地被利用,比如用1斤肉票买到比一斤重得多的非猪正身肉或猪杂碎,若不如此花肉票的话肉票是不够用的,那餐桌上就更难见到荤腥了。猪杂碎中的猪肝最珍贵,婆婆说猪肝补血。可别看低了猪头肉、猪蹄子、猪尾巴及猪杂碎,婆婆变着法儿用这些食材做的菜堪称美味佳肴,鲜美极了,令我终身难忘。我不记得吃过牛肉。鱼是我小时候吃过的最鲜美的食物,但极少吃到,吃鱼从未吃到满足过。婆婆偶尔做一条鱼,大人们让着孩子们,孩子们也不敢多向鱼盘子伸筷子,原因除了家教很严外,婆婆往往会提醒大家要“看菜吃饭”,意思是不用真的吃菜,看着菜就能把饭吃下去。我有时真的能够看着菜把饭咽下去。饭不是纯白米饭,而是掺了碎包谷的。婆婆一开始用碎包谷做窝窝头,但窝窝头不受欢迎,每顿饭都是米饭被吃光了窝窝头却还剩着。聪明的婆婆就把米与碎包谷放在一起煮,每颗饭粒上都裹着包谷粒,让我们没得挑。宜昌人把用汤水泡饭叫“淘饭”。鱼盘子是孩子们盯着的目标,鱼肉一被吃干净鱼汤即刻被孩子们抢着淘饭,反正一顿饭马上就要结束,孩子们努力坚守的家教只能维持这么久。不管荤菜或素菜,也不管新鲜菜或腌菜,有菜吃已很幸福,婆婆在买不到菜或没钱买菜时把酱油与猪油蒸了给我们淘饭,可能是因肚子总是差油水的缘故吧,我记得这样的饭非常香非常好吃。
点心是什么概念我们是不知道的,我们只知道“零食”这个词。我们家买不起点心,零食是婆婆做的,有锅巴裹白糖黄豆粉、苕果子、油炸胡豆、油炸麻眼。苕果子即为干红薯片或红薯条,并非油炸而是用盐及沙炒的,婆婆不舍得用油炸,油得紧着做菜,还要省下来过年炸胡豆、莫尔、麻眼。胡豆即为蚕豆,莫尔即为豌豆,麻眼是油炸面食。
虽小时候难得吃到足够的肉食,但我们从未饿过肚子,因我们有超级能干精明的婆婆。她总有法子把我们的肚子喂饱。
我小时候感觉什么东西都是奢侈品,特别是食物。在什么食物都紧缺的年代过年自然而然地成为所有的大人及孩子一年中最大的期盼与念想。那时的孩子盼过年大多与压岁钱无关,因大多数家庭根本无闲钱给孩子们压岁钱,我们家从未有过给孩子们压岁钱的传统。团年饭是每年最丰盛的一顿饭,不用看菜吃饭,不用顾忌婆婆批评的眼光,用宜昌方言说是岔起吃,把肚子吃胀也不会被批评。
……
婆婆每年从冬月开始忙年。她用积攒的肉票买来猪蹄、猪尾巴,将猪蹄、猪尾巴用盐腌后风干熏香做腊菜,买来猪头、猪舌、猪心、猪肺、猪肝、猪腰子、猪大肠、猪腰子做新鲜菜。她将猪头分开来做,三下五除二一个猪头配上别的食材就在她的手里变成了色香味美的卤猪耳、榨广椒粉蒸肉、雪里蕻盐菜扣肉、广椒豆腐干炒回锅肉。猪头肉格外糯软劲道,我至今酷爱。婆婆做的酱红色的卤猪心、乳白色的猪肺海带汤、深棕色的爆炒猪肝、浅棕色的爆炒腰花……一样样菜色彩鲜艳香气扑鼻,直让我们这些孩子们流口水,盼着快点开席。腊蹄子藕汤里的油花让我们看了肚子咕咕叫恨不得偷嘴,但偷嘴是办不到的,婆婆眼观四方耳听八方,虽忙得团团转但一切尽在她的掌控之中。除了这些菜,还有腊鱼、香肠、萝卜干做开胃菜。腊鱼、香肠年年都是在秭归工作的大姨妈、大姨爹带回来的,萝卜干是婆婆做的。大人的下酒菜除卤菜外还有油炸的胡豆、莫尔、麻眼。有蔬菜解油荤,有醪糟汤圆做饭后甜点。这么多菜须提前做好否则大年三十这天现做来不及。那时没冰箱,婆婆把做好的腊菜、卤菜、蒸菜、炖菜放在几个大木盆里,用纱布把菜盖起来,腊月三十这天拿出来用蒸笼加热后上桌。我们家只有一张餐桌。团年饭有三桌,一张是这张桌子,另外两桌是用睡觉的铺板临时搭成的“桌子”。我们这些孩子从来不介意桌子是什么样子,我们关注的中心是桌上的饭菜。
后来我们家的经济条件像许多中国家庭一样好起来了,无需再为团年饭平时省吃俭用,上馆子也不再是奢侈生活,但我们家不喜欢在馆子包席团年,认为酒店现成的酒席缺了亲手做菜的过程带来的温馨满足,更重要的是在馆子团年缺了喊饭这个团年饭中最神圣最关键的仪式。喊饭是请天堂里的亲人们回家团年,回家是重点,在馆子里团年天堂里的亲人们不能回家。“团年”不仅指家里活着的人团圆,也指天堂里的亲人们与我们团圆,一年上头只在大年三十吃团年饭时,我们怎能放弃这一年一次的珍贵时机呢?!再者,我婆婆的后代是从她那里了解到关于团年饭的一切,在馆子里团年不能唤起对我婆婆的回忆。
吃团年饭前喊饭是我们家每年团年必须完成的程序,我父亲在世时由我父亲领头,父亲去世后由我母亲领头,我母亲去世后由我领头,喊饭的话语沿用婆婆的。我们家认为请天堂的亲人们回家团年是传统,是对先人的尊敬,是对生活的寄托,也是对故人的思念。我嘱咐我女儿把喊饭的传统传承下去。
……
我早已向他解释过过年的意义、团年饭的寓意及程序,告诉他团年饭不是平常的一顿饭,而是一种集团圆、庆祝、纪念、祈福于一体的既庄重又喜庆的仪式,仪式比吃更重要。他尊重并喜爱中华文化,从采买团年饭食材到吃团年饭全程配合我。我们请天堂里的亲人们回家团年的喊饭程序是这样的:先由我用中文喊饭,再由他用爱尔兰语、英语喊饭。
……
我们家这一带只有我是中国人,在邻里是找不到年味的,年味只在我们家里及我心里。
我们家2021年团年饭菜品为:香肠腊肉、八宝饭、香菇鸡汤、清蒸鱼、凉拌白菜、凉拌白萝卜与胡萝卜、蒸龙虾、白萝卜胡萝卜杏鲍菇烧牛肉、豆豉黄椒炒贻贝、红椒青豆包谷炒肉末、烤羊肉。饭后甜点为苏式月饼。龙虾要吃新鲜的,不宜提前买回家。除蒸龙虾是我先生大年三十这天去超市现买由超市免费现蒸的外,其他菜都是我做的。我从小就知道一个词:“忙年”。忙年对中国人而言意味着过年的食材丰富,正因食材丰富才有的忙。整个忙年的过程心里是充满喜乐的。屋外下着雪,周遭静谧无声。
……
我们家的成员只有我先生、我、狗狗特特。我当然知道两个人、一只狗吃不完这么多菜,我骨子里的团年饭传统让我每年都自然而然地做很多菜,不过也非随心所欲瞎做,团年饭桌上盛放食物的餐具数量是一定要讲究的:6意味着六六大顺,8意味着发财致富,9意味着长长久久,10意味着十全十美,12意味着成双成对。我们家今年的团年饭菜品种类为12样,加上月饼食物共有13样,我不喜欢13的谐音,便将香肠与腊肉放在同一个盘子里,这样子今年团年饭桌上盛放食物的餐具为12个。新冠病毒世界大流行疫情至今未结束,我特意用12个餐具盛放团年饭食物,象征着成双成对,期盼我与我先生都健康平安永不分离。我先生与我一起生活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他说要买两只龙虾。我提醒他其他菜很多,龙虾最好不过夜,两只恐怕吃不完。他说:“你不是总强调团年饭的寓意、仪式比吃更重要吗?我记得你告诉我2是好事成双,所以必须买两只!”
……
文化与人的血统密不可分,文化是长在骨子里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文化印记,中国人的印记之一便是团年饭。文化也是可以通过传递弘扬的,我先生通过我对于中华文化的逐步了解便是证据之一。
大年三十年年有,我们家的团年饭在不变的程序中更新,不变的是文化传统,是心中所思所想所盼,更新的只是菜品。无论团年饭菜品怎么变,吃在嘴里感觉在心里,这感觉即为——天上人间团圆真好!
作者:梁蓉
笔名:十步芳草
英文名:Angela
美东时间2021年2月8日动笔,2月11日(大年三十)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