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十步芳草Angela
十步芳草Angela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241
  • 关注人气:1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曹宗国《屈原应该是生于秭归而祖籍西峡》及读后感

(2015-06-19 02:55:37)
标签:

曹宗国

屈原

文化

十步芳草angela

梁蓉

分类: 读后感、观后感(Review)

转载曹宗国《屈原应该是生于秭归而祖籍西峡》及读后感


      值中国大地诸多历史人物故里之争如火如荼之际,曹宗国先生的文章《屈原应该是生于秭归而祖籍西峡》应时而生。曹先生对中国历史及中国文学颇有细致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对屈原先生故里的研究也是如此。他经过查询资料,对比分析,站在理性的角度就湖北宜昌、河南西峡两地关于屈原故里之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在此引用曹宗国先生文章《屈原应该是生于秭归而祖籍西峡》中的话:诚如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所言,“湖北宜昌市秭归县、河南南阳市西峡县、湖南岳阳市汨罗县、湖南常德市汉寿县、湖南怀化市溆浦安徽池州市青阳县等地方,都能看到大量镌刻着屈原生活痕迹的古代遗迹。这些遗迹表面上记录的是屈原的活动轨迹,实际上是后人对屈原精神的眺望。屈原生活的战国正值剧烈动荡的时代,楚国由于受到秦国的压迫,疆土不断东移,导致楚国的都城和楚国贵族的食邑也一再变化,而屈原一生,更是处于不断的颠沛流离中。由于资料的匮乏,我们无法准确判定屈原的出生地”。但鉴于悠久的文化传说和现有的历史考证,对屈原这位在中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的出生地和祖籍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还是必要的。屈原故里之争的双方不妨采纳本老汉曹宗国的建议,分别名为屈原的诞生地和祖籍,双赢携手共同弘扬屈原文化。
     大家皆知,学术争论是好事,不争论学术研究哪能进步呢?但现在频频发生的对历史人物故里之争似乎有那么点变味,我总担心这些争论带有抢夺经济利益的嫌疑。希望我是杞人忧天。

我猜《屈原应该是生于秭归而祖籍西峡》一文不会让宜昌秭归人和南阳西峡人生气,至于会不会令岳阳汨罗人、常德人汉寿人、怀化溆浦人、池州青阳人生气,我就不知道了。无论如何,曹先生并非凭空而言,他是在对历史研究资料和文学研究资料两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梳理、比较之后,才理性地在文章中提出了这个倡议:”把屈原故里分别名为屈原的诞生地和祖籍,双赢携手共同弘扬屈原文化”。

我觉得这个倡议很有新意,或许可以稍微平复一下屈原故里之争,同时,这个倡议也有积极意义,对发掘新的历史和文学资料有利。

另外,我也有一个想法:除了诞生地和祖籍,我们何不把“屈原故里”分解为这三个词呢——诞生地、故乡、祖籍?这样一来,争议会不会缩小一些呢?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三个词:

“诞生地”指出生地,具体到屈原先生的出生地,据大量的、悠久的屈原文化研究史的发现,更倾向于屈原先生的出生地为湖北宜昌秭归。

“故乡”可指出生地也可指成长地,具体到屈原先生,由于楚国疆域变化频繁,他成长的地方可能不止湖北宜昌秭归一个狭小的地方,还有其他现在的哪个地方目前不得而知;

“祖籍”指个人最早的祖辈的出生地,据楚国最初封地含丹阳(现河南南阳西峡),而屈原先生的本家屈姓家族曾生活在丹阳的史实,我们也许可以说屈原先生的祖籍是河南南阳西峡。

因为,如果不把“屈原故里”一词分解,将会继续争论不休,结果争来争去最后发现原来各有其理,原来都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故里”二字可解释为诞生地、故乡、祖籍。

本人认为,无论是否屈原故里的中国人,热爱屈原先生都在情理之中,学习、追求屈原先生的家国情怀、正义精神是有利于中国文化发展的,也是中国文化需要的。只要屈原故里之争不是经济利益之争就好,我希望不要把屈原先生当做一块做生意的店铺的招牌拉来扯去,我也不希望神化、圣化屈原,我们当以历史的态度学习屈原先生,弘扬屈原精神。 
      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我想,我们应该做的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扬光大中国诗歌文化。屈原先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贡献巨大,我们要学习、研究、保护屈原先生的诗歌。如果更多的中国人在努力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追求精神享受,爱上诗歌这一美学价值甚高的艺术形式,那真是我大中国的万幸;如果我们的诗人们在继承、学习、借鉴屈原先生诗歌艺术的同时敢于超越屈原先生的诗歌岂不快哉?!
      第二,我们需要明白,屈原不是神仙,也不是圣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需要进一步学习历史,了解屈原先生一直以来被尊为“爱国诗人”的根由。历史事实是这样的,屈原当时爱的、保卫的国是他的祖国——楚国,在版图上楚国不能代表现在的中国,战国时期的他是站在他当时的立场上爱国、保卫国家,他不可能知道几千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会成立。正因为他不可能先知先觉,所以他不可能有统一中国的思想,我们要辩证地认知屈原先生的爱国精神——他的爱国思想是具有历史局限性的,这个局限性是历史造成的,不是他的错。战国时期群雄争霸,他不希望楚国灭亡,又是伟大的诗人,所以被楚国人尊为“爱国诗人“。总之,明白为什么屈原先生是“爱国诗人”和”他爱的是楚国”这两点很重要。
      第三,我们应当学习、继承屈原先生正直为人、不阿语谄媚、不为私利危害国家和他人的优秀人格和信念。当下为了蝇头小利就不惜害人害国之人不少,违背良心制假卖假者也不少,是大力弘扬屈原先生的高尚人格和信念的时候了。

总的说来,一切都待进一步考证,结论靠争是争不来的,而要靠实事求是的考证。在考证过程中,靠单一的历史凭证也不能证明什么,必须有证据链的形成,证据之间相互映证才有历史研究意义。不仅要有证据链,最好还有样本数量大的历史凭证,否则样本量小了怕得出的结论也难站得住脚。

 

 

梁蓉(笔名:十步芳草)
英文名:Angela
2015年6月18日拜读曹宗国老师文章《屈原应该是生于秭归而祖籍西峡》有感而发

 

备注:
通过直接点击新浪博客的“转载”受字数限制感觉不能畅谈读后感,欲言又止不合我的性格也不合我的文风,无奈只好改为这样的转载方式。
 
 
 
 
曹宗国老师将文章分享在他的博客里使读者能够学习拜读,在此向曹宗国老师致谢!
 
 
曹宗国老师原文在此(由本人复制于他的新浪博客):
 

屈原应该是生于秭归而祖籍西峡

 

 

最近,因为中国诗歌学会授予湖北宜昌市“中国诗歌之城”称号,关于屈原故里之争又受到人们关注。近几年来传统的“秭归说”受到新起的“西峡说”的挑战,双方争持不下,人言言殊,乃至媒体和网络搜索介绍也莫衷一是,只好说秭归和西峡都是屈原故里。

 

长期以来,人们都一直认为湖北省宜昌市的秭归县是屈原故里,只是近几年来才出现南阳西峡是屈原故里的说法。与其他名人故里争夺一样,为了争夺屈原故里这块“金字招牌”,河南西峡县通过成立屈原文化研究机构、挖掘屈原文化资源、修复屈原文化遗存遗址,加大屈原文化对外推介,县政府还向中国屈原学会递交了要求命名为屈原故里的申请报告。宜昌则通过最近被命名为“诗歌之城”和举办全国性端午纪念活动,成功卫冕。

 

不过客观公正地讲,这场争论也还是有历史学术上的根源的。

 

应该看到,新起的“西峡说”之所以能叫板传统的“秭归说”,倒不是因为该地有比秭归更确凿的历史和考古证据,主要是近年来的历史学界的研究对楚人最初封地“丹阳”所在地及其后来迁都路径有了新的明确认识,而传统“秭归说”,一开始就是错误地把屈原的出生地和过去人们对楚人最早封地“丹阳”的看法绑在一起的。

 

秭归在历史上之所以被认定为屈原故里,主要是根据《史记•楚世家》的记载:“熊绎当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而《水经注》则引袁山松《宜都山川记》说:“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具存。”又说:“丹阳城,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也”,“县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室基。名其地曰乐平里。宅之东北六十里有女庙,捣衣石犹存。”

 

于是,秭归县就因屈原而名。从唐宋以来,这里就建有屈原祠,而乐平里则作为屈原具体的出生地,有许多名胜古迹和传说,如香炉坪、照面井、读书洞、玉米三丘等等。这里历代民间过端午划龙舟的习俗都和屈原相联系,秭归也作为屈原故里受到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等的歌颂。历史学家郭沫若曾经确认说:“屈原的故乡,据郦道元《水经注 江水注》,是在秭归县境内的说法大约是正确的。”他的观点在很长一个时期一直占主流地位。

 

但是,楚国最初的封地丹阳到底在哪里,在历史学界却是一个早就存在很大争议的问题。许多历史考古专家都认为丹阳应该在荆山汉水流域,不可能在长江三峡里的秭归。而近年来形成的倾向性观点是:楚国是中国历史上周朝时期南方的一个诸侯国,楚人是华夏族南迁的一支。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然后逐渐南迁,大致迁徙路线是从河南新郑出发,向豫西南和陕东南方向迁徙,于西周初年到达丹淅流域,之后继续南下到达湖北荆山汉水直至江汉平原建立郢都,最后灭亡于安徽寿春。一些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都表明,楚人最初封地丹阳很可能就在丹淅地区。

 

这就是说,按照这条路线,原来一度站主流地位的、认为楚国最初的封地丹阳在秭归的传统说法,其实是不对头的,于是秭归是屈原故里的传统说法也因此受到质疑。

 

现在需要搞清楚的关键问题是,即便现在认定秭归不是楚国最初的封地丹阳,是否就能因此而认为屈原不可能出生在秭归呢?是否就能证明屈原出生在南阳西峡的观点是正确的呢?我认为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事实上,楚国最初的封地丹阳在哪里,和屈原的出生地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只是可能和屈原的祖籍相关。

 

我们知道,熊绎被周武王册封为诸侯是公元前10421006年的事情,熊通自立为武王也是公元前740690年的事情,而屈原的出生被认定为楚宣王时期的公元前342年。这中间已经过了500多年,楚人已经迁过十多次都城,早在楚惠王中后期即公元前488 ——432年就迁徙到湖北枝江的郢都了。这时候楚国的王公贵族怎么可能还留在最初的封地丹阳,屈原怎么还可能在那里出生呢?

 

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屈原的出生不可能在最早的封地丹阳(丹淅地区西峡),而只可能出生在楚宣王时期的郢都附近,即湖北宜昌地区。而富有悠久文化传统和众多历史遗迹的秭归当然还是合乎情理的。

 

即便说西峡是楚人最早的封地丹阳的说法能够成立,也只能说屈原的祖籍可能在在那里。屈原是楚王的本家,当时叫作“公族”或“公室”。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这王族三姓的事务。因此,有些历史学者认为,河南南阳地区关于楚国昭、屈、景三姓的史料记载,西峡地区屈姓自然村的普遍存在以及大量楚国贵族墓葬的发现,都说明这个地区可能是楚人最早的封地丹阳和楚王室三姓包括屈原的祖籍所在。而《后汉书·延笃传》关于南阳西峡屈原庙的记载,很可能是在东汉时期屈氏家族后裔所为。既然如此,境内有白羽城、楚长城、秦楚丹阳古战场等楚文化重要遗址,并有屈原岗、屈原祠、屈原碑碣等遗存也就是可能的。

 

这样看来,屈原出生在宜昌秭归的传统说法依然是不能轻易否定的,而认为南阳西峡是屈原祖籍的说法也未尚不可以成立。

 

笔者曹宗国认为,这场屈原故里之争的症结之所在,是没有把出生地和祖籍区别开来。其实,就争论中列举的历史事实来看,应该说宜昌秭归是屈原的出生地,而南阳西峡则可以说是屈原的祖籍地,二者是可以并立不悖的,没有必要只死扣住出生地而争论不休。

 

诚如中国屈原学会会长方铭所言,“湖北宜昌市秭归县、河南南阳市西峡县、湖南岳阳市汨罗县、湖南常德市汉寿县、湖南怀化市溆浦安徽池州市青阳县等地方,都能看到大量镌刻着屈原生活痕迹的古代遗迹。这些遗迹表面上记录的是屈原的活动轨迹,实际上是后人对屈原精神的眺望。屈原生活的战国正值剧烈动荡的时代,楚国由于受到秦国的压迫,疆土不断东移,导致楚国的都城和楚国贵族的食邑也一再变化,而屈原一生,更是处于不断的颠沛流离中。由于资料的匮乏,我们无法准确判定屈原的出生地”。但鉴于悠久的文化传说和现有的历史考证,对屈原这位在中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的出生地和祖籍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还是必要的。屈原故里之争的双方不妨采纳本老汉曹宗国的建议,分别名为屈原的诞生地和祖籍,双赢携手共同弘扬屈原文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