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效能训练(PET)的理念和原理
(2011-10-20 00:27:54)
标签:
育儿 |
分类: 书刊影音 |
《父母效能培训手册》 作者:钟思嘉
父母效能训练(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简称P.E.T.)
一、P.E.T.的基本理念
「父母效能训练」创始于1960年代,创始人为汤姆斯.戈登博士(Tomas Gordon)。「父母效能训练」初创时,是用来协助父母们改善不良的亲子关系,兹将其内容介绍于下:
(一)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中,可以得知孩子到了两岁(更早可能是十八个月),会进入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许多学者更把「青春期」认为是个体的「狂飆期」,好像人的一生中总要经历几段「暴风雨时期」。高登博士以其经验和研究心得,反驳了「反抗期是人生必经阶段」的论调,他认为孩子不是天生有意要反抗父母的,父母与孩子不和也不是正常的必经历程。代沟和冲突之所以形成,乃因为父母管教方式不当之故,只要父母用对了方式,亲子关系自会更加亲密。因此,P.E.T.训练课程中,便以教导有效增进亲子互动及增强良性沟通的技巧为重要内容。
(二)
家庭是人一生中第一个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个导师,其所拥有的影响力自然不在话下,但是,将孩子的偏差行为归咎于父母,并不全然是公平的。
戈登强调「理想父母并非是天生的」,在苛责父母之时,不妨想一想:谁或哪个单位帮助过父母取得该具备的知能呢?多少父母曾受过育儿训练才开始当父母呢?对尚未准备好的父母,要求他有优异的表现是不公平的。因此,P.E.T.的第二个基本理念:「理想父母并非天生而成」,而是可以透过训练、再教育的方式加以培养再造的。
(三)
当一个人成为父母亲之后,就面临了人生重大责任的挑战,很多父母自然而然地挑起「父母」的面具和枷锁,要求自己牺牲、奉献、忍耐----进而忘了自己也是个普通的人,忘了自己的情绪可能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反而失去了「真人」的真实性。戈登认为这并非好现象。P.E.T.的理念认为:真实的父母才可能成为称职的父母。所以,戈登质疑了几个经常被父母奉行不逾的「金科玉律」:
1.
这个观念并不合理,而且还会使无法做到的父母有罪恶感,父母应该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一定会有接受和拒绝的感受和态度,但拒绝和接受的分界线会落在何处,是因人而异的。其实这和父母的「个性」有关,另外「孩子的特质」也会影响分界线。因此,要求父母对孩子一律平等看待,反而会引起父母的自责,有这样心情的父母是有碍亲子关係的。
2.
这也是个古老的忠告,往往使得父母必须伪装自己,丧失人的真实性。实际上,父母也会因为心情和所处情况的不同,而对孩子的行为有不同的反应,例如:父母心情低落、失眠或疲惫时,对孩子的举动较可能动怒,而心情愉快时,则较能接受孩子的行为。
P.E.T.的基本理念认为,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转变是无可避免的,因人、因时、因地,父母必须这样改变。但是,「父母可以前后矛盾」并不代表容许父母为所欲为,只要让父母认清「真实的人」会有的状况。
3.
天底下没有一个父母能永远接受孩子的行为,有些父母希望自己扮演好父母的形象,所以表面上装出接受孩子的行为,内心却是拒绝的,因此是「虚假的接受」。但孩子是敏感的,父母究竟接不接受,孩子总能分辨出真假感受。如果父母经常采用「虚假的接受」,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将有不良的影响,甚至是不再信任父母。因此,P.E.T.的重要理念是:当无法接受孩子的行为时,绝不假装接受。
4.
持这种论调在处理孩子行为时,常会告诉他:「我喜欢你,但我不喜欢你这个行为。」似乎个人和他的行为是可以分开的。但这是不真实的,就如同希望孩子理解「打在儿身,痛在娘心」的道理一样困难。P.E.T.论点强调:孩子会从父母对他行为接受的多寡,来判断父母是否肯定他这个「人」。
总之,P.E.T.课程主要在强调父母应该作一个「真人」,亦即(1)真实的父母一定会对孩子表现出接受和拒绝。(2)即使对相同的行为,也可能随对象、时间、和场合而有不同的看法。(3)父母不该隐藏自己的感受,而表现虚假的接受。
二、P.E.T.运用的亲子互动技巧
(一)
1.
肢体语言在传达讯息上的力量,并不亚于语言。父母在有些情境下,使用肢体语言比语言来的有影响力,在传达接受上亦同,例如,孩子小的时候,安抚他的哭泣或不悦,说话往往比不上拥抱来的有效。
P.E.T.中建议父母使用「默默倾听」。父母静听能使孩子把话题从事实叙述,进入到说明原因,最后自己下个结论。因为父母的接受,允许孩子表达,使孩子能思考并获得成长。另一个建议方式是「不干涉」,父母不干涉即表示了接受。然而父母多数觉得袖手旁观而不介入,会纵容了孩子,所以会任意插手孩子正在做的事,高登认为这是因为父母无法把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以及本身的恐惧与不安所致(恐惧失去权威或失去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因此,在非语言讯息中P.E.T.中建议父母可以多使用「默默倾听」与「不干涉」的作法,以向孩子表达接受的讯息。
2. 用语言表达接受的讯息
在良好的亲子沟通中,言语绝对必要的,因为双方不可能永远沉默相对。戈登甚至强调:能否成为良好的父母,全在于父母的说话方式。每当父母和孩子说一句话,就好像正拿著一块砖堆砌著它们之间的关係,每一句话都在表达对孩子的看法,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能了解自己在父母眼中的模样。
在P.E.T.课程中,教父母如何说话之前,必先教他们「避免」使用某些说话方式,以下典型的十二种沟通绊脚石应该加以避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说笑解忧:转移话题,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一般人若被他人以此十二法对待时,会有以下的感受或反应:
(1)
(2)
(3)
(4)
(5)
(6)
(7)
(8)
(9)
(10)
如果不这么说,还有哪些更好的谈话方式呢?P.E.T.建议父母採用「敞开心胸」的谈话方式,以便使孩子有效吐露心声,亦即
(1)不代表价值判断的简单回答,例如:原来如此、嗯哼、很有意思、真的。
(2)较清楚表达接受的回答,例如:告诉我吧、我对你的看法很感兴趣,你愿意说吗?我们谈谈这件事好吗?
这种敞开心胸式的说法,大部分的人会感到被尊重及被接受。
利用诸如上述的这些非语言技巧(默默倾听、不干涉)及语言技巧(敞开心胸,鼓励别人说话),可以促使对方勇于表达,并继续往下说,在过程中,父母不应加入个人意见或感受,孩子则会因为父母敞开心胸而与之亲近,并将心声吐露出来
(二)
1.「主动倾听」是P.E.T.课程的重心所在,运用主动倾听时,听者必须试著了解对方的感受,然后用自己的话向对方求证,听者不可加入自己的意见、评价或劝告等。当父母解读出孩子的讯息,促使孩子能表达更多自己的想法,进而寻出解决之道。例如:
儿:小华今天不和我玩了!我以后再也不和他玩了。
母:小华不跟你玩,所以你很生气。
儿:对呀!我要跟他一刀两断!
母:你气得不想再见到他
儿:对,但是我失去这个朋友就没有人和我玩了。
母:你讨厌自己一个人玩。
儿:对的,我想我必须用别的方式来和小华相处。
2.P.E.T.课程经验显示:即使没有受过心理训练的父母,只要有心又有适宜的态度,学习「主动倾听」的成效往往令人大为惊喜,反之则否。
(三)
当孩子向父母发出讯号时,扮演「接收器」的父母最好使用主动倾听做反应。然而许多父母的反应句常以「你﹍﹍」来开头,例如:「不准你用这种态度跟我说话!」、「你如果不想上学的话,以后打算作什么?」。这些说话方式,常在传达「贬损」讯息(例如:嘲笑、责备、教训)要不就是传达「解决办法」的讯息(例如:建议、命令、恐吓)。这些讯息有意无意地告诉孩子:你是不优秀的,父母一定比你行。因此常接受贬损的孩子,往往种下日后心理障碍的病因。
P.E.T.经验发现:其实绝少父母真正有意想伤害孩子,他们只是没有学到更好的方法----运用「我﹍﹍」的讯息是值得采纳的良策。
「我﹍﹍」的讯息是诚实的将自己的感受告诉对方,父母坦率地将自己的感觉倾诉出来,告
诉孩子他的行为对父母造成影响,比起暗示孩子他的行为是不对的,其恐吓意味减少许多。这同时也显示相信孩子有处理能力,信任他会尊重你的需求。运用「我﹍﹍」讯息来表达父母感受之所以有效的原因是:
(1)「我﹍」讯息是诚实的,影响孩子也对父母表达真实的感受。
(2)「我﹍」讯息传达实际上的根本感受,而将採取应对补救措施留给孩子,让孩子学习替自己的行为负责。
(3)「我﹍」讯息向孩子坦诚父母也是人,可以提升亲子关系。
(四)
许多父母会陷入「谁输谁赢」的联想,把子女间的冲突看做权力争夺战,非要比出胜负看哪一方退让妥协才行,这种「不是赢就是输」的刻板观念是造成亲子冲突的根源所在,因为亲子双方都想赢,结果不论谁赢,均有一方觉得打败仗而生对方的气,甚至胜利的一方也不见得愉快。因此,P.E.T.课程提出了一个革新的方法「没有输家」。
P.E.T.认为冲突解决,并非只靠两极化的方法,因此训练父母从观念上先接受「愿意为了解决冲突另辟蹊径」的想法,再进而了解原来的方法为何无效、有何不良影响,再进一步使父母认知「没有输家」之效益、如何进行,鼓励父母在家运用在实际情境中,经过修正检讨后再运用练习之。
1. 孩子有机会发展思考能力。
2. 减少权力的需求,使双方少了敌意多了爱。
3. 把孩子当成人看待,孩子会有实现解决办法的动机。
4. 较不需强制执行。
5. 易于发现真正的问题,并较有机会表现高品质的解决方法。
1. 认清并界定冲突。
2. 寻找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3. 评估这几种办法。
4. 决定何种办法最合适。
5. 寻求实行此一办法的途径。
6. 追踪评估实行后的效果。
三、「父母效能训练」在亲职教育上的运用
父母如果熟练地运用以上各类技巧,真的可以化解冲突于无形吗?其实,天底下并没有一套技巧或方法能适用于所有情境,或是永久有效。P.E.T.所揭示的主要是一些原理原则,更重要的是提出重新界定亲子互动的一些革新观念以及作法,在应用时仍须弹性应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