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间隔年”面试

标签:
间隔年旅行工作时间观旅游 |
分类: 我的“后间隔年”生活 |
http://s10/middle/3d78533agc4ac2e919419&690
副总说得没错,我去年确实没工作,给自己安排了一次“间隔年”旅行,独自背包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大半个东南亚和大半个南亚,并将这次经历写成了一本叫做《放下一切去旅行》的书。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一年不工作到处去旅行,多少有点“不务正业”,所以我谨慎地给自己的这段经历包装了一个更为“冠冕堂皇”的说法———
“我不是没工作,而是自由职业。我先接到这个出版项目,然后再出去旅行。”这样说并非完全给自己所谓的离经叛道贴金,只不过在大多数国人的理念里,“旅行”意味着度假、休闲、放松……他们很难理解故意为了吃苦、修行,甚至是找虐的“间隔年”行为,于是我退而求其次,勉强用这种表述来说明我的“间隔年”旅行并非纯粹的玩,它是背负了一些责任的———尽管这种责任,只是类似“寻找自我”这种旁人看起来并不靠谱的责任。
“哦……”副总意味深长地点点头,像是明白了,又像是不明白。
“你做了一年的自由职业,再回来上班,会不会无法适应?”酷酷的女助理问了我一个问题。
“无法适应?什么意思?”我反问。
“就是按时上下班,打卡什么的,你能遵守吗?”女助理补充道,这或许是她能想到的工作中“最难以适应”的部分,毕竟对大多数白领来说,闹钟几乎是他们的天敌。
“完全没问题,去年旅行的过程中,我为了赶车赶飞机,经常凌晨起床,早就锻炼出来了。”与旅途中变化多端的行程表相比,城市里两点一线、上班下班的呆板日程,简直是最初级水准。可他们不知道,我最难适应的并非时间,而是心态,一只飞鸟突然看到笼子时的复杂心态。
关于我的“间隔年”问题,他们不再多问。接下来几个技术方面的问题结束,我见到副总和女助理脸上露出满意的神情。副总问我什么时间可以来上班,我说下个月初,然后这事就定下来了,前后总共不到十分钟。
很多人担心“间隔年”会伤害自己的职业生涯,但并非连续不断地工作才是完整的工作经验,“间隔年”磨练了意志、耐力,强化了你的时间观,提升了责任感,塑造了更完美的你,这是多少工作经验都比不了的。技术可以再学,经验可以再积累,只要你仍年轻,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呢?别自己把自己吓倒。
副总出去接电话,会议室只剩我和女助理,她有些尴尬,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好。沉默片刻后,她突然说:“你以后再去国外旅行,也把我带上好不好?我都没出过国!”她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我点点头。如果不是她新婚燕尔,我还有理由不知廉耻地怀疑这光芒是为我而闪。但现在我确信,那光芒源自于她那颗被沉闷的现实压抑已久的躁动的心。
被封锁在钢筋水泥里的现代人,多少都会渴望飞出去。
“哦,对了,你会来我们公司上班的吧?”最后,女助理问了我一句。
“会啊。”我回答,这是我“间隔年”结束后接到的第一个工作面试,我没有太多考虑便答应下来,工作对我来说不再是一件患得患失的事情,合适就好。
就这样,我从浪迹天涯的“间隔年”回归到了循规蹈矩的城市白领生活,像是一个大轮回,又转到了原点。可我自己清楚,已经有什么东西被彻底改变了,我把这叫做“后间隔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