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包容开放的上饶宗教文化

(2015-09-25 11:35:05)
标签:

上饶史话之地方文化

宗教文化

历史

http://s15/mw690/0017E13Rzy6UJv6Uq6iee&690

上饶信仰宗教的历史悠久,寺庙道观众多,宗教资源丰富,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俱全。全市有各类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1808处。其中寺观教堂353个,其他固定活动处所1455处。其中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有能仁禅(博山)寺、三清宫、葛仙山寺观、鹅湖山峰顶寺、七峰寺等。全市的宗教场所和建筑风格各异,宗教文化与自然风光相得益彰。“佛道并重”的宗教文化充分体现了上饶地域文化的包容与开放的精神。

http://s4/mw690/0017E13Rzy6UJv93t1pa3&690

佛学历史悠久

据史志记载,佛教传入上饶,为东汉末年。东汉建武年间(2556)灵山拥笔峰创建了北灵寺,此为佛教在上饶传播之始。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上饶始得较大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上、广、玉中心区域的传播圈。隋、唐至宋,江西佛学兴盛,并成为全国佛学的中心地区,以至唐代有“求官去长安,求佛往江西”的说法。此阶段佛学的发达主要集中体现于禅宗六祖慧能所开创的南禅,南禅在江西彻底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成为中国佛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并由此远播海内外。

http://s8/mw690/0017E13Rzy6UJvbajdl47&690

上饶著名的禅宗寺庙有信州的广教寺和古岩寺、广丰的博山寺和灵鹫寺、玉山的定文寺、铅山的鹅湖峰顶寺。鹅湖慈济寺融禅、净两宗,为广信府历代首庙,曾一度成为中国东南地区佛教活动中心之一。上饶寺庙之中高僧辈出,如铅山鹅湖寺的智孚、定文寺的志初等。这些高僧,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亦儒亦僧,是学者型的高僧。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禅宗的黄龙派创始人玉山人慧南。

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

http://s14/mw690/0017E13Rzy6UJvfWqHb5d&690

上饶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是独树一帜的“中国道教之乡”。道教在上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00多年前的东汉灵帝年间(168189),河南道家胡超南下隐于灵山百谷峰养真岩,修道炼丹。三国时期(220280)葛玄在弋阳捣药山居住传道,西晋咸宁二年(276),王遥在鄱阳县建造了全市第一道观,东晋升平年间(357361)葛洪先到德兴妙玄关凿井炼丹传教,后到灵山葛仙峰结庐。上饶的道教主要有全真、正一两大派,还有一些支派:灵宝派、龙门派,以及外地传入的方仙派、净明派等等。

http://s5/mw690/0017E13Rzy6UJvk1zeIb4&690

上饶著名的道观寺院,有三清山的三清宫、铅山的葛仙祠、上饶的石人殿、德兴的妙元观、鄱阳的仙坛观等,都是千年古迹,文化积蕴丰厚。灵山被道家列为第三十三福地,著名的思想家、医学家、炼丹家葛洪在灵山留下了炼丹修道的遗迹。唐、宋时期,上饶县共有99所宫观,绝大部分是按照阴阳八卦沿灵山的鱼脊分布,在灵山形成了一个异常壮观的八卦道观建筑群,如此景观在全国道教文化中实属罕见。

佛道并重的宗教文化

http://s14/mw690/0017E13Rzy6UJvmEvLL8d&690

佛道并重,佛道互补,充分体现了上饶地域文化的包容与开放的精神。中国道教灵宝派和民间道派创始人、医药学家、旅行家葛玄,被民间尊为“葛仙翁”和“民间道圣”。上饶各地村村都有葛仙庙,葛仙山、三清山、灵山、鹅湖山、龟峰、怀玉山等许多名山都留有他的圣迹。因为葛仙翁兼容儒佛,所以儒释道兼容,这是上饶道教文化的独特性。葛仙山顶峰有一观一寺,道观称作葛仙祠,佛庙称慈济禅寺,寺观联成一体,释道共处,甚为罕见。葛仙祠修建于北宋元七年(1092),以后自宋至清曾多次修葺扩建,虽然屡经战火兵焚,但寺观依然屹立峰顶。

http://s15/mw690/0017E13Rzy6UJvnXZvw8e&690

顺葛仙山百步岭而下,即达北山区慈济寺的后方。寺庙的方位几乎与道观相反,却联系紧密。寺庙内还有“大佛殿”“罗汉堂”“观音堂”,供奉着如来、观音、弥勒佛、韦陀和十八罗汉。为何道教圣地却迎来佛僧?这里有个缘由。在明万历三十年(1602),葛仙祠香火太盛,而道人甚缺,面对万众香客,唯恐人满为患、滋生事端。为维护治安,便邀请“鹅湖峰顶寺”僧人前来设立分院,共理庙会。派出僧员上山的是峰顶寺6堂之一的隆隐堂。于是,此处便出现了“一山两教,释道共处”的局面。

http://s1/mw690/0017E13Rzy6UJvpZoha90&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