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积韵丰厚的上饶书院文化

(2015-09-22 11:12:15)
标签:

上饶史话之地方文化

书院文化

历史

http://s7/mw690/0017E13Rzy6U3Xjj6Dk96&690

古代书院是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机构,曾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上饶素称书院之乡,书院以起步早、数量多、影响大等特点而颇负盛名。早在唐代,上饶就开始有书院。自宋至清,上饶各地有一定影响的书院共168所,其中有重大影响的如鹅湖书院,信江书院、怀玉书院、叠山书院。历代上饶的退隐官宦、博学士人和好文乡绅都热心开办书院,朱熹、陈文蔚、娄谅等著名学者热衷于书院讲学,地方学子更是热衷到书院求学。

http://s13/mw690/0017E13Rzy6U3XlfH0ofc&690

书院地处形胜地

古代书院的创办,起源于初唐,产生于民间。唐代初年的书院,功能上主要作为民间藏书、读书之所;到了唐代中期,经唐玄宗等倡导“广学开书院”,书院主要用于搜藏书籍供僧侣和贫寒士子读书;唐代后期,藏书的民间书院和寺院的“精舍”(或“精庐”)逐渐发展为一些学者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场所。早在唐代,上饶人王贞白就在永丰西山建书院。开宝七年(974),南唐玉山县令杨文逸为孙儿杨亿在怀玉寺旁建读书之所,即杨亿精舍。北宋,铅山进士赵士(八个儿子都登进士第,有“一门九进士”之誉)在永平建书院。

http://s4/mw690/0017E13Rzy6U3WYGkfx03&690

到了宋代,学校教育以科举考试为目的,不赞同学校成为科举附庸的学者就到山林中的“精舍”(书院)聚徒讲学。很多书院是先有寺院后有书院。佛教徒每就山林形胜之地,建丛林,兴精舍,聚僧侣,修习禅道,研究经学。丛林精舍环境优美清静,宋代的读书人就常聚到佛家寺院来论道。南宋淳熙二年(1175)五月,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等在鹅湖寺举行了为期5天的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的学术辩论会。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陈亮与辛弃疾“鹅湖同憩,瓢泉共酌,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这又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http://s3/mw690/0017E13Rzy6U3Xo19kee2&690

中国书院选址必择形胜之地,“自古名山僧占尽”。寺院幽静,就有官场失意的文人和贫寒士子来到寺院静思读书。做学问需切磋交流,于是,常有学者聚到寺院讨论学术,评论世事,士子因而上山或暂住,或读书,或采风。因此,上饶的很多书院,是由寺院派生出来的,如怀玉书院、鹅湖书院、南岩书院、端明书院、信江书院、东山书院等,都是先有佛寺后有书院。

http://s8/mw690/0017E13Rzy6U3XrUkBNc7&690

书院文化教泽长

上饶人“向学”之风可上溯到唐代,尤其是南宋以后,来自全国各地求学的读书人和讲学的学者络绎不绝。南宋至清,是上饶书院的鼎盛期,据《上饶地区志》统计,上饶各地有一定影响的书院就有168所。其中婺源28所,德兴25所,万年24所,鄱阳17所,广丰17所,上饶县和信州区16所,弋阳12所,铅山8所,余干8所,玉山7所,横峰6所。现在保存下来的知名书院还有鹅湖书院、信江书院、叠山书院、南岩书院、端明书院等。  

http://s3/mw690/0017E13Rzy6U41yH5Zg92&690

因为有两次“鹅湖之会”,江西提刑蔡抗访鹅湖旧址,便于南宋淳十年(1250)在鹅湖寺旁建文宗书院,明代正式更名为鹅湖书院。康熙五十六年(1717),康熙帝亲自书赐鹅湖书院“穷理居敬”匾一面和“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联语一对。鹅湖书院以其恢宏的气势、超大的规模和其在书院历史上地位与影响而被誉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

  http://s6/mw690/0017E13Rzy6U42dva2945&690


著名的怀玉书院的源头,可上溯到唐大历年间(766779),僧人志初进山,在金刚峰南麓建定文寺(后称法海禅院、怀玉寺)。宋开宝七年(974),玉山县令杨文逸在怀玉山金刚峰法海禅院侧边,为其孙杨亿建书房,世称“杨亿精舍”。杨亿成名后,不断有人来到“杨亿精舍”读书。北宋谏议大夫尹穑卸任后,于绍兴六年(1136)来到怀玉山“杨亿精舍”开馆授徒。怀玉书院一直兴盛到清末

http://s6/mw690/0017E13Rzy6U42hivsh95&690

人文荟萃熠华章

上饶流传的民谣,可以说明上饶读书之风兴盛。“山间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上饶地区志》)这是说,即使是在上饶的偏僻山村,也处处都有读书声;逢上科考年,农夫樵夫也会放下扁担进城考一考。“兄弟三进士,六部四尚书”,这说明上饶崇教尚学之风久盛不衰,人才辈出。上饶各地书院兴盛,读书成风,甚至禅林寺院也纷纷建藏书楼,有的还由朝廷赐建御书楼。如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朝廷赐鹅湖寺扩建御书阁12楹,藏历代朝廷御赐书籍。

http://s3/mw690/0017E13Rzy6U42mV0nU22&690

自唐至清,上饶出过宰相23人、进士2097人(比苏州还多,苏州为1779人)、举人2710人。宋明时期,从上饶走出的状元(13名)和宰辅名冠江南。不仅如此,上饶还有以谢枋得、陈康伯为代表的众多民族英雄,以吴芮、郑以伟为代表的众多清官,以张潜、詹天佑为代表的众多科学家,以汪藻、洪迈为代表的众多学者,以姜夔、蒋士铨为代表的众多文学家,以陶母湛氏、娄妃为代表的众多女杰。 

http://s9/mw690/0017E13Rzy6U42pIaQoc8&690

画家阎立本、茶圣陆羽、英雄词人辛弃疾,以及曾几、韩元吉等众多的客居历史名人都曾对上饶这块土地流连忘返,视之为“第二故乡”。山川秀美的上饶是形胜之地,书院之乡的上饶教泽悠长,古代进士和名士层出不穷,现代大家和名流如潮涌现。如当代玉山更是为因培养了400多名博士(含院士)、3000多名硕士,“才子乡” “博士县”美誉远播海内外。这些现象,无不说明上饶重教兴学,文风鼎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