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鄱阳三帖”

标签:
名人与上饶王献之“鄱阳三帖”文化杂谈 |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书圣”王羲之第七子。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诸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以行书和草书闻名后世,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http://s5/mw690/0017E13Rzy6O7xpqjqQ2c&690
王献之幼年随父王羲之学书法,从小就锲而不舍地练字,直至用尽了18大缸水,终于在书法上突飞猛进,王献之依缸习字成为勤学的典范。王献之书学思想高超,有远见。他劝父亲改体,不过十五六岁。他的书学见解之深似乎与年龄不相称,但却是事实。唐张怀瓘《书议》记载王献之对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献之认为事贵变通,章草的字字独立以及波磔的生发,不能表现出更宏大的气势、奔逸的律动。在深入研究之后,他认为藁草与行书之间可找到突破“往法”的途径,建议父亲应当“改体”。王献之对于传统书体的深刻研究,对于创新路数的用心探索,确有过人之处。
http://s6/mw690/0017E13Rzy6O7wDc3aJ75&690
张怀瓘《书议》曾这样评价王献之在书艺上的创造:“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可惜他四十三岁便谢世,否则他在书艺上的成就当更为可观。虽然如此,他已将自己的天赋资质、独特的精神风貌、思想情感,一一融进他的书法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在书艺中留下不朽的名声。
世人都知道卫夫人(272—349年)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之师,但是,鲜为人知的是,王羲之学书阶段的老师,除卫夫人外,还有他的叔父王廙。王廙(276—322年),东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和音乐家,“画为明帝师,书为右军法”,他曾以司马之职守庐江、鄱阳二郡,后被任命为鄱阳内史。王廙在任鄱阳内史期间,于郡治北门操办鄱阳郡学,被百姓尊崇。王羲之的族孙王僧虔的《论书》记载:“王廙右军叔,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而王羲之从小是受到叔父王廙的书法启蒙和影响。王献之流传后世的“鄱阳三帖”就是与王廙家族往来的书柬。
http://s9/mw690/0017E13Rzy6O7wIUC9ya8&690
王献之行草书“鄱阳三帖”拓本中最为人熟知的是《鄱阳归乡帖》,8行,56字。
鄱阳书停诸舍,便有月未具,散骑书知情至,草草未发遣,奉去月余,承妇等复不能差,深忧虑耳。
三帖均入刻《淳化》、《大观》、《宝贤堂》、《绛帖》、《玉烟堂》、《宝晋斋》等传世书法帖集。帖中所写的“鄱阳”、“散骑”是对廙担任的鄱阳内史等官职的雅称,王献之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亲人的忧虑,展示了王氏家族的逐渐没落。
《不谓帖》中“不谓”一词,是犹不道、不料、想不到之意。帖文大意为:想不到我家在鄱阳的一支竟困顿到如此境地,追想起来,悲哀得使我无法承受。我是坐视其灭尽,这使我悲伤到了极点。赖子高尚在此,不然的话,此函难成。这通尺牍是向对方诉说因其家门不幸所带来的巨大悲伤。并非哀悼他人之丧亡。故用词遣句极为悲戚,而且是反复倾诉自己内心的哀恸,这样的行文方式颇类王羲之悼痛孙女夭殇的尺牍:“羲之顿首。二孙女夭殇,悼痛切心。岂意一旬之中,二孙至此,伤惋之甚,不能已己,可复如何,羲之顿首。”(《右军书记》)
“鄱阳三帖”作为王献之的传世书法精品,为鄱阳历史文化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在王献之写下“鄱阳三帖”的800余年后,鄱阳籍的南宋杰出词人、书法家姜夔写下传世墨迹《跋王献之保母帖》(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再次以书法艺术跨越时空将王献之与鄱阳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