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魂牵梦萦的老家婺源

标签:
名人与上饶余秋雨老家婺源文化 |
http://s1/mw690/0017E13Rzy6N2g8EXL08e&690
“我也算是一个走遍天下的人了。在介绍国内好去处的时候,如果不是说大城市、大名胜,而是说村落、田野、城镇,我首先脱口而出要推荐的,一定是婺源。”到过婺源的人很多,写过婺源的文章也很多,但论娓娓道来的真心道白,芸芸众生的社会影响,莫过于余秋雨。
余秋雨,生于1946年8月23日,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电视名人、网络达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余秋雨专业从事散文、艺术理论的写作,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据传入载了英国剑桥《国际著名学者录》、《世界名人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是目前公认的全球华人社区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我的老家就在婺源,我也是婺源人呢!”2008年9月7日,余秋雨先生在婺源县委书记等领导的陪同下,慕名来到婺源。先后参观了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和篁村、大鄣山卧龙谷景区及婺源博物馆等景区景点。一路上,他兴致很高,与身旁的陪同人员聊起了婺源方言,当发现很多方言与他童年记忆中的一样时,他非常开心。
http://s10/mw690/0017E13Rzy6N2gxKv2199&690
婺源,镶嵌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山环水绕,四季景色叠印变幻,是“中国最美的乡村”;这里文化昌盛,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思想传承千百年,书香绵延不断;这里古建别具一格,明清风韵遗存至今,百读不厌;这里乡民淳朴,像大山般的情怀,总让来过婺源的外地人时时挂念……婺源,以她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于是每年都有数十万、上百万的游客来婺源观赏、寻访,这当然也包括了许多名流、学者,而余秋雨则是其中特别“抢眼”者之一。沱川乡是婺源余氏聚居地,而篁村又是沱川余氏的始迁地。当余秋雨先生在县、乡领导陪同下来到篁村时,篁村退休教师余松茂负责接待和解说。松茂老师带着秋雨先生一一细看了篁村的余氏宗祠“始基甲第”、月池、笔架山、800多年前余氏始祖余道潜手植的罗汉松、古代廊桥……秋雨先生拉着松茂老师的手,直夸:“本家讲得真好!”当松茂老师拿出《秋雨散文》一书请先生签字留念时,余秋雨先生连声说:“谢谢!谢谢!”眼角仿佛有泪光在闪动。以致几个月后,先生欣然为《婺源历史文化旅游丛书》写了1000余字的《总序》。
http://s10/mw690/0017E13Rzy6N2gIuKbn49&690
余秋雨先生在这篇文章写道,到各地大学演讲时,总会有不少学生向我提问:国内哪些地方最好玩?国外什么地方最值得去?听到这样的问题,真正的旅行者都会笑起来,因为好地方实在太多,要作出唯一性选择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我也会趁这个机会向同学们介绍一些难忘的去处,因为这是“过来人”必须承担的责任。接下来,余先生笔走龙蛇的隆重推出了婺源的山水人文,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先生很坦诚,他说,“确实,婺源没有大名胜。但是谁都知道,大名胜所在大多不适合寻常居住,婺源最适合寻常居住,而又风景绝佳。”他告诉你:婺源,青山环抱,而山势秀雅;绿水荡漾,而水道蜿蜒;植被极好,却并不过于茂密;气侯温润,却并不过于潮湿。这种处处美丽却又不险峰、不崎岖、不汹涌、不奔泻的环境,似乎就是专门为人类居息准备的。果然,人们在这里聚集了,不管是隋唐年间迁徙南下的中原望族,还是为了谋生而四方寻觅的博识游子,都在这里停住脚步,安顿了家业。于是农、茶、鱼、桑,一切都妥妥贴贴相溶共处。初一看,是自然景观中渗入了人文生态,其实久而久之,这些人文生态也都变成了自然景观。你看,茶园绿绿地紧贴着山坡,菜花金黄地铺展到天际,一个个富庶村落里炊烟袅袅,而宗祠边的傩戏又要开场......天人合一的和谐景象,在婺源的山川间呈现得特别透彻。
http://s16/mw690/0017E13Rzy6N2gWxtND11&690
特别是,秋雨先生在大鄣山卧龙谷,看到山的雄峻与水的激荡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如诗如画、浑然天成。这里,号称“江南第一奇谷”,年降水2300毫米,森林覆盖率96.7%,平均负氧离子浓度达13.34万个/立方厘米,为中国之最,堪称华夏最大的“天然氧吧”。这里,一步一景,移步有景,景随步移,一景有一景的美妙,一石有一石的传说,形态各异的巧石、灵岩,“海蛇吐玉”、“鳄鱼嘴”、“金蟾望月”,“定山石”、“猴面鹰”等,处处都可入画,如在画中游览。这里,飞泉瀑流泻银吐玉、彩池幽潭碧绿清新、山峰岩石挺拔奇巧、生态民情原始古朴。先生对这般诗境画意般的山水,赞不绝口,题字留念:“守护风景,保护文化。”
http://s12/mw690/0017E13Rzy6N2gYbLXJ9b&690
余秋雨先生认为,天人合一的和谐景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但是这种文化是生态文化,而不是书生圈里的高层文化,书生圈里的高层文化大多出现在城市里,往往离山川田野比较遥远。在这一点上,婺源创作了奇迹,它居然让琅琅书声与自然美景紧紧相溶,让高层学者与农夫、茶女相邻而居,甚至,让一位世界级的大哲学家朱熹也从这里走出。走得出朱熹,当然也走得出各个领域的精英,婺源也成了不少名扬远近的专家、学者的共同故乡。婺源博物馆,历来就有“中国县级第一馆”的美名,馆藏各类珍贵文物一万余件,尤其以名家字画著称于世。当余秋雨先生慢慢移步过去,细细观赏那些青铜器、陶瓷器、雕刻、徽墨、砚台、印章、书画、刺绣等藏品时,他时不时地啧啧惊叹。他赞誉婺源博物馆馆藏丰富,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精品多,档次高。他说婺源有这样的博物馆,真是婺源人的骄傲、婺源文化的光荣啊。
http://s5/mw690/0017E13Rzy6N2hhSYhi60&690
在婺源的日子里,余秋雨先生几乎每到一处,在欣赏风景的同时,都要察访当地的风土人情,与百姓聊天话家常。他认为,婺源不仅风景优美,而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希望婺源一定要保护好现存的古老建筑,同时还要将这种大文化的背景和现状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进行推广。余秋雨先生说,我向外人推荐婺源,就是在欣赏这种藏有内涵又不露痕迹的寻常生态。我坚信,对于多数有资格的旅游者来说,他们的起点大多是名山大川,而终点往往是寻常生态。人和自然的高度融合,最具有终极性的欣赏价值。只要做好了“大文化”这篇文章,相信婺源的明天一定会吸引更多世人的目光。为此,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与秋雨先生感同身受,他在《古村落是中华文化的箱底》主旨演讲中,对婺源的古村落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加赞赏,称“诗情画意的山水古村、沉甸甸的人文积淀以及婺源人对自己文化所表现出的喜爱”都让他感动。他称赞:“婺源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文化氛围,有文化的婺源人深爱着自己的文化,婺源率先在全国扛起了乡村文化大旗”。冯骥才对婺源的未来给予很大期望,并对旅游开发提出建议:“婺源有非常好的资源,是上天给婺源的恩惠,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你们是富有的,而且应该变得更富有。但婺源的富有需要加强保护。只有适度开发,创新思路,让婺源的民间文化代代相传,婺源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才会更加富有。重要的是要保护好生态,延续古村落的文化生命,提高文化资源的附加值。”进入21世纪以来,婺源像是一位隐居深山的农家少女,越来越多的人为她的绝美而惊艳,被她的神韵所倾倒。人们以图片呈现婺源,用文字叙写婺源。而在多如牛毛的抒怀婺源的篇章中,余秋雨先生等名师大家以大胸怀、大视野、大气魄、大手笔写出了婺源美的精髓。即使是这样,婺源并不因此而道貌岸然。青山还是那样诚恳,绿水还是那样纯净,炊烟还是那么朴素,油菜后还是那样的坦荡。一切仍然归于寻常生态,而这种寻常生态,正是全部智慧的终点。
http://s10/mw690/0017E13Rzy6N2halj4Z59&690
当然,对于外来游客来说,藏在寻常生态中的内涵是需要有人指引的。余秋雨先生关于老家婺源的美文一出,迅即被人们争相传诵,刮起一股解读婺源文化的旋风。婺源的美洇染在余先生的文字里,活色生香;余先生的文字映现于婺源的景色中,沁人肺腑。朋友,不管你是否来过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是否亲历欣赏婺源的美景。只要你读过秋雨先生的这篇文章,一定会趣味盎然,回味绵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