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彭荆风寻根上饶

(2014-10-21 06:50:15)
标签:

名人与上饶

彭荆风

寻根上饶

文化

杂谈

http://s10/mw690/0017E13Rzy6MMgbN8Hnc9&690

《驿路梨花》是深受中学生喜爱的作品,几十年来,纯洁美丽的梨花一直绽放在广大读者的心里。然而,人们未必都知道,这篇小说的作者彭荆风就出生在鄱阳,并因鄱阳芝山而取名彭芝生,后因发表作品改名彭荆风……

彭荆风,生于19291122日。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名誉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绿色的网》等。彭荆风祖籍萍乡,出生在鄱阳,生长在铅山。他的父亲彭禹深(学者,无党派人士)受到民国元老李烈钧将军器重,派往日本留学,回国后执教于北京,1929年出任鄱阳县长。同年,彭荆风在鄱阳出生。一年后,他父调任铅山县长,彭荆风举家迁居铅山县城(当时铅山县城在永平镇)。两年后,由于剿共不力,他父亲被罢铅山县长。其后,迁居河口镇小河沿。他的父母晚年终老在铅山,葬在铅山,他的兄弟姐妹弟妺也都是从小在铅山河口长大,现在铅山还有他的妹妹等亲属。

1946年,17岁的彭荆风到九江《型报》做实习生。1947年,他回到上饶,在原国民党第六行政区与上饶、玉山、广丰、铅山、横峰、弋阳、贵溪七县官商合办的《民锋日报》(1945年6月21日创刊)做夜班编辑,并与上饶进步青年诗人李耕创办“牧野文艺社”,担任《牧野》文学旬刊的主编。当时,“牧野文艺社”在闽浙赣一带影响很大,南平、金华等地许多文学进步青年聚集到上饶创作进步文艺,潜伏在上饶的地下党员俞百巍、韩维彩等人也用笔名为《牧野》撰稿。

   http://s15/mw690/0017E13Rzy6MMgecKzsce&690

1949年5月3日,上饶解放,5月4日,《民锋日报》终刊,新成立的华东军区赣东北行政公署(军管会)接管了其资产,中共赣东北区党委即着手筹办《赣东北日报》,并成立赣东北印刷厂(由民锋日报印刷厂改成,归属赣东北日报社),彭荆风、李耕等原民锋日报社和牧野文艺社的进步青年参加了赣东北日报的筹建工作(赣东北日报社成立时,主要骨干力量来自于随军南下的新华社和冀鲁豫日报社人员;另一部分人员是徐克义、祝方明等9位地下党员,以及彭荆风、李耕等原《民锋日报》的进步青年和随华东九支队来到赣东北的进步青年学生)。

http://s2/mw690/0017E13Rzy6MMgnHS5X61&690

1949年秋初,二野奉命反复挺进西南,包括彭荆风在内的赣东北日报社主要采编人员随军西进。彭荆风随军步行3000多公里,1950年进入昆明,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战役。60年来,军旅生活不断激发着彭荆风的创作激情,磨难磨炼了他的坚强意志,他对文学的执着追求从未衰退过,写下了1000多万字为读者喜欢的作品。退休以后,他用12年时间、修改10多次,完成了55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解放大西南》,于今年国庆节前出版,被中国作家协会列为2009年重点扶持作品和建国60周年的献礼作品。此书,是他创作的第29部作品。

    http://s15/mw690/0017E13Rzy6MMgjHZds0e&690

彭荆风曾于1975年和1985年两次回铅山探亲、上坟。2009年11月14日—12月2日,在女儿彭鸽子(中国作协会员)的陪同下,他重返上饶踏访了铅山、上饶、鄱阳当年生活和工作过的故地旧址。在这次上饶探亲寻根期间,他还多次与铅山、鄱阳两地及三清女子文学研究会的文学爱好者和新闻工作者座谈,为他们讲了生动活泼的文学创作课,勉励家乡作者多写作品、写好作品。当他了解到上饶市三清女子文学研究会要筹建成立“鹅湖文学研修班”,甚至表示每个月都可以乘飞机回来讲一次课。此后的几年时间中,通过他身体力行的讲、改、荐、写,既提高了铅山文学爱好者的写作水平,又宣传了铅山,扩大了铅山的影响。

http://s1/mw690/0017E13Rzy6MMgidSXS10&690

彭荆风在6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一直把上饶看作故乡。他说:“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件事必须做,一是尽可能多地回上饶走走看看,完成第30部作品《故乡行》(散文集);二是与家乡的文学爱好者多接触,把自己60多年的创作体会讲给文学青年听听。”彭荆风在《鹅湖新绿》序文中说,“虽然作家的成长主要靠自己的努力,但我们父女把多年的写作经验介绍给他们,对他们可能有所帮助。”彭荆风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实际行动为文学爱好者树立了榜样。

http://s4/mw690/0017E13Rzy6MMglY7T5e3&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