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砚山行》品读

标签:
名人与上饶黄庭坚《砚山行》文化杂谈 |
http://s10/mw690/0017E13Rzy6Mq9P7Bt7f9&690
在宋代诗、书与苏东坡、米芾、蔡襄齐名的黄庭坚,还是一位研究名砚颇深的专家学者。黄庭坚一生酷爱名砚,距今890余年前,他就对龙尾石作过调查,并与时人鲍日仁友善,慷慨作歌《砚山行》: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岳如斗蚁。陆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龙尾。龙尾群山耸半空,人居剑戟旌幡里。树接藤腾雨畔痕,兽卧崖壁撑天宇。森森冷风逼人寒,俗传六月常如此。其间有石产罗纹,眉子金星相间起。居民上下百余家,鲍戴与王相邻里。凿砺砻形为日生,刻骨镂金寻石髓。选堪去杂用精奇,往往百中三四耳。磨方剪锐熟端相,审样状名随手是。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遂令天下文章翁,走吏迢迢来涧底。时陈三日洒倾醇,祓祝山神口莫鄙。悬岩立处觉魂飞,终曰有无难指拟。不知造化有何心,融结之功存妙理。不为金玉资天功,时与文章成里美。自从天祐献朝贡,至今人求终不止。研工得此瞻朝夕,寒谷欣欣生暗喜。愿从此砚镇相随,带入朝廷扬大义。梦开胸臆化为霖,还与空山救枯死。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词家、书法家,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公元1067年,黄庭坚考取宋治平四年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历任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等职。后来,黄庭坚在北宋党争中,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名被贬,最后死于西南贬所黔州安置任上。黄庭坚自幼聪慧好学,所读之书基本上都能过目不忘。他虽出于苏东坡门下,作诗却与苏轼齐名,与苏轼并称“苏黄”,成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他的诗,结构严密,修辞有法,语句精炼,流畅悦耳。他提倡“无一字无出处”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作文之法,在宋代以至后来的诗坛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苏东坡曾称赞他“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砚山行》,是宋元祐年间,时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的黄庭坚,奉朝廷之命来婺源取砚时,看到龙尾山一带奇特的自然风光和星光灿烂的歙砚,而欣然命笔为婺源留下的一首长诗。该诗通过七个部分的详细描写,记叙了诗人从歙州出发,不辞辛苦亲赴歙砚原产地婺源龙尾山的真实见闻和感受。为了更好地将诗人一路的行程、砚山的地理环境、石材的珍贵、砚石开采的艰辛、砚石选材的考究、砚台雕琢打磨的精巧技艺以及歙砚本身固有的品质特征等做准确细致的描写,诗人一改自己通常比较喜欢的绝句、填词的写作作风,特意采用歌行体这种更能畅快淋漓表现自己情感的文体,运用素描、叙述、形容、夸张、比拟等多种艺术手法,通过层层递进一韵到底的表现形式,洋洋洒洒地写下了这首长达二十一韵的叙事诗。全诗叙述清楚,感情丰富,节奏明快,意境畅达,结构严谨,音律和谐,语气铿锵,以轻松的心情,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婺源和谐秀美绮丽多姿的自然景色,和歙砚“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的品质特征。读后让人有一种如饮甘饴的兴奋,有一种热血沸腾冲动。纵观《砚山行》,无论是思想的表现形式还是在艺术的表现风格,以及对歙砚砚品的赞美等,都可以称得上是古往今来描写婺源龙尾山及所产砚台的第一首快诗。
因此,在这种整个社会普遍看好歙砚的大背景下,作为皇帝的特使,黄庭坚虽然知道龙砚山距离歙州府衙所在地歙县(歙州的前身叫“新安”)还有两百多里的路程,而且一路上还“走峰奔峦如斗蚁”,但作为集诗人、书法家于一身的黄庭坚,文人固有的特性还是促使他决定必须亲自完成这次砚山之行。于是,他在扈从的陪伴下,一路翻山越岭,“步步穿云到龙尾”,亲自了解到作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歙砚,是通过“凿砺磨形,刻骨镂金,选堪去杂,百中三四,磨方剪锐,审样状名”等这么多繁杂反复辛苦劳累的加工制造程序之后,才从山中的一块块顽石涅槃成一方方文房至宝的。虽然“龙尾群山耸半空,居人剑戟旌幡里。树接藤腾两畔根,兽卧崖壁撑天宇”,但因为“其间石有产罗纹,眉子金星相间起”,所以,鲍、戴、王姓等山下百余家居民,还是愿意居住在这“森森冷风逼人寒”的山岭之中,并辛苦地从事开山裂石制造砚台这项极其劳累但功德无量的工作的。同时,他也感叹他自己正是因为仰慕歙砚具有“不为金玉资天功,时与文章成里美”的天生性格,才让他与天下众多的“文章翁”一样,千里迢迢地赶到这地势偏僻的龙尾山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