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医生自由执业:谁是敢吃螃蟹的人?(上篇)
2013-09-17王潇 希波克拉底医疗圈 晚八点,大沽路一间咖啡馆,阎春林、张强和宋冬雷,三位离开公立医院的医生坐在角落里已经谈了两个小时。 阎春林,原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在皮肤科圈内很有名气。 宋冬雷,原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尤其擅长脑血管病微创治疗,当年赵本山在华山医院治疗的主治医生。 张强,原东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去年年底从公立医院辞职,在微博上引起较大反响。 他们三位,一位做外资医疗诊所的专科医生;一位忙着搭建团队;一位忙着构建理想的医院...... 这样的聚餐,在体制外执业的医生中颇为常见。“我们是少数派,必须要经常交流。”阎春林说。 这些少数派,在走一些申请流程时,连审批部门也不知要按几号文来办。 他们共同头脑风暴,彼此分享感悟和经验,也彼此安慰...... 华灯下的聚餐 阎春林与宋冬雷虽是同院,却很少深入交谈。两人倒是通过微博和聚会先认识了张强。 阎春林提到,有位眼科同事,诊所已经开业了。在永嘉路附近,200多平方米,月租金10万元,前期有投资方赞助。 张强眼睛一亮,说:“我一直有个想法,聚集几位最好的专家,租一层地段好的写字楼,一起开诊所如何?我们要做水准最高的诊所。” “我们一直在讨论医生自由执业,其实现在还是缺平台的问题。”阎春林说。 阎春林也想建设团队。但目前他所在的医院是与医生直接签约,但若专科医生需要团队架构,如护士、秘书等,因为医生不是法人啊,不能签约啊...... 对张强来说,还有手术平台的问题。目前张强是以当日手术的模式做静脉曲张手术,病人不需住院。但对于其它需住院手术的病人,他则缺少治疗的平台。“与我合作的医院提供手术室,我提供团队,负责治疗、随访。” “平台是极缺的!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由医生专家,但没有手术室,没有CT、磁共振、DSA、麻醉师,这就是建医院的优势了。”阎春林说。 “民营医院将来可以做平台,开放手术室和病房......专科医生能解决的就在诊所解决,不能解决的就来医院。”宋冬雷说。 “很好啊!”张强和阎春林异口同声。 “哪天集体参观一下?对于平台未来如何满足自由执业医生的要求,我还是想了解一下的。我好好改造改造。”宋冬雷笑。 “你把硬件想得重要了,其实恰恰需要的是软件。我现在算是领悟了,首先是平台,然后才是机会!”阎春林说到。 私立机构的诊疗模式 阎春林虽是三人中年龄最小的,但因“出来早”,对外资医疗机构了解颇多。 他2008年离开华山医院皮肤科,先签约于百汇医疗,后同时在另一家涉外医疗机构兼职。 他所在的百汇瑞祥门诊部是一栋位于虹桥路的3层老别墅,是孔祥熙以前的别居。一位儿科医生走过,没穿白大褂,挂在脖子上的听诊器,绑着绿色的恐龙毛绒玩偶。 百汇的医生分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病人首先由全科医生接诊,大部分的小问题可以由全科医生处理。好的全科医生是全能的,阎春林就认识几位在中国工作超过10年的外籍医生,“既会打石膏,又能听心脏杂音”,内科外科都拿得起。 如果遇到比较复杂的专科问题,全科医生则会将病人转给专科医生。但即便是转诊,全科医生也要全程跟踪患者的情况,因此每位全科医生在心里也会对专科医生“打分”,推荐的优先程度也部分决定了专科医生的病源量。 阎春林长期被评价为皮肤科“最受欢迎的医生”。一般医生的预约是每半个小时一位病人,但他的预约常是“双预约”,即半小时同时预约两位病人,若有早到、晚到的情况也可迅速调整。 他看诊之余还要完成病历、填各种商业保险表格。在这里,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复杂程度收取诊费,阎春林的诊费一般在1300元上下浮动,病人大多使用商业保险。 阎春林的病人多为外籍。接触多了,各种口音一听就能分辨:美国人最多、法国人其次……中国人的比例正在上升。
2013-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