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可以给我的启发
(2011-03-13 21:37:34)
标签:
熊万里盛可以文化 |
分类: 文坛边鼓 |
H:
这段日子,实在没有心情上网、读书,包括写信。所以,上次像闪电匆匆一笔掠过。不知道您读过我推荐的作家作品没有?读过之后,有没有启发?如果读不进去,不必强读。如果读进去了,每读完之后,都应该思考一下,是哪些方面吸引了您?是哪些地方粘住了您的目光,让您再三回味?这些方面给了您什么启发?等等。我估计您是蜻蜓点水地读了,而且没有往深处思考。
这是我第一次给朋友推荐具体作家、作品,第一次在信中直言不讳地提批评意见。有些朋友虽然关系挺好,但他们只是口里谦虚,根子里很自负,我不敢给他们提意见,他们会恩将仇报。
之所以推荐盛可以,是因为她对我的写作启发最大。其他作家也有启发,但没有她给我的启发更直接、明白、猛烈。
盛可以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小说,小说和故事的区别。
盛可以对我的第一点启发是细节。小说是靠细节连起来的。故事靠情节。情节和细节是两码事。她的短篇《手术》,我至少读了5遍以上。《手术》对人物身体感觉、心理活动细腻逼真地刻画,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读了盛可以的小说,我领悟到有的短篇小说像工笔画,仅依靠细节的力量就足以征服读者。细节,毫无掩饰地拉开了小说家的距离。细节的功力取决于作者的观察力、想象力、艺术感受力等等。读到精美的小说,就像看见精致的美人,即使自己不能变美,但从此以后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以前,我觉得很多作家的作品好。现在,我变挑剔了,一下子能看出他们的缺点。盛可以的叙述张驰有度,是因为细节的掌控。再看贾平凹的一些小说,就显得啰嗦。他的《秦腔》等作品,我怎么都读不下去。他早期的书我买了不少,以后的书我再不会购买。我并不是说盛可以比贾平凹写得好,只是盛可以在写作上给了我启发,阅读贾平凹对我写作没太大的启发。
盛可以对我的第二点启发是自由。她无所顾忌,放开了去写,从题材到语言。她像站在空中毫无顾忌地抽鞭,很多作者则在巷道里舞竹竿。盛可以最突出的特色是语言。相比她现在的圆滑老道,我更喜欢她早期的粗砺凶猛、势不可挡。那种撒蹄狂奔的身姿是一道独有的风景。在文学创作领域,人们更渴望揭竿而起的叛军、占山为王的土匪。大家都按既定的牌谱出牌,文学就失去了生机。现在的盛可以似乎消磨了棱角,顾忌重重了。盛可以早期的取材令很多人惊讶。像她早期的短篇《沉重的肉身》我也读了5遍以上。换一个人去写,绝对的黄色小说,但通过她的手写出来让人感觉到艺术的穿透力。一些浅薄的人,常自以为是地根据作品臆断作家的生活。不用说,盛可以就是这么一个容易让人嚼舌的女作家。从另一个角度看,说明盛可以是成功的,因为她轻而易举地让绝大多数读者信以为真了。这是小说家必备的本事。
盛可以对我的第三点启发是比喻。她特别善于用喻,而且绝对是她独有的比喻。通过盛可以,我得出结论:好的比喻不仅仅精准、生动,而且出人意料,按照大众思维去打比方,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盛的比喻信手拈来,密度高,令人反复回味、拍案叫绝。早些年我读《围城》,感觉像吃糖葫芦,绝妙的比喻一串串扑面而来。在这方面,盛可以胜过钱钟书。可以用势如破竹来形容。她的那些比喻像咔巴响的竹节,迎着刀势自然、流畅,痛快地裂开。
一些人可能会认为,比喻只是一种修饰手法,可有可无。我认为比喻对作家来说非常重要,除了比喻,不知道还有什么能够一下子检验出作家的艺术感觉。比喻像点缀的珠宝,可以判断主人的身价。绝大多数作家在沾沾自喜地使用蹩脚的比喻。一些作者刻意地去使用比喻,让明眼人一看就哑然失笑,因为他们的比喻要么模仿、要么生硬。同样走在路上,常人捡的砖头瓦片,经盛可以“金手染指”后变成了耀眼的宝贝。文字像种子一样有生命力,在普通人手里可能变成干枯的草根,到盛可以这样的天才手里则成为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语言,不仅有赖于后天的努力,更取决于天分。
盛可以给我的第四点启发是挖掘。她的短篇小说切口小,挖掘深,像在一个点上打井,特别是对人性的解剖,让读者惊讶地张开嘴巴,却无力回避。她经常血淋淋地把肉划开,露出神经末梢,用放大镜呈现给读者。有时,干脆一针穿透骨髓,眼睛读着那些文字,身子就有了酸麻的感觉。
我特别反感矫情的“伪温暖”写作。一些人动辄大谈特谈“温暖”,似乎因此有了道德优势。很多作家的小说,从艺术角度审视是非常平庸的,破绽百出、思想肤浅,却因为“温暖”而接连获奖。一些揭示人性的作品,更有勇气和深度却在评奖中受冷落。我认为,陈应松的小说就比迟子建的小说更有文学的价值。盛可以的小说不可能在当前中国的文学评奖中获得青睐。评奖不是衡量作品的唯一标准,时间才是最公正的。作为读者,应该有自己的“基本主见”。
盛可以对我的第五点启发是善变。现在,她可能遇到了创作的瓶颈,想突破,却不够理想。要求一个作家善变有些苛刻,但这可以衡量一个作家的后劲与智慧。作为一个忠实的读者,情不自禁地会萌发这个愿望。我认为可能与她的生活圈子和生活方式有关,她能够目光锐利地洞察男人女人,写爱情之外的题材就力不从心了。
同时,我还给您介绍了付秀莹。优秀的小说家都能熟稔地把握叙述节奏。付秀莹的慢是那种特有的细腻。拿她们与老一辈的作家比,不得不承认年轻一代的文笔优美,不得不承认年老一代的啰嗦。当然,她们也有自己的局限,主要是取材的窄小。今天,我再给您介绍一位小说家:徐则臣。您不妨搜一下他的小说读读。徐则臣是一个练蹲桩的传统作家,不玩花架子,显示出大气、扎实的一面。我一接触徐则臣的小说就感觉舒服。好的小说,一开头就能吸引读者,就像漂亮的人,首先从脸庞上让人喜欢。我不是说开头要浓妆艳抹,而是指文字的舒畅。别扭的脸庞、刻意修饰的脸庞,与清纯、自然的美,不在一个层次。优秀的作家一出手,文字就有一股特有的魅力。另外,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及一些随笔,更要读一读。现在的文学奖喜欢以作家的名字命名。鲁迅文学奖被官方把持着,评了大量平庸之作。盼望有一天出现一个余华文学奖,不入官场的余华已经被读者认可,已经成为一代大家。
我的阅读有限,除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没发现其他值得推荐的作家。有的作家偶有佳作,我顺藤摸瓜,却满手污泥。大多数作家的作品不整齐,公一下,母一下,没有持久的喷发力。
我说这么多,不知道对您有没有启发。您的长篇小说即使出版,也只是一块粗糙的毛坯。语言平淡,故事俗套,还停留在讲故事的初级阶段,暂时与艺术不沾边。忠言逆耳。
如果您能谈出属于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后再聊。如果谈不出,就不再聊写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