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假如我办杂志

(2009-10-06 13:56:55)
标签:

熊万里

办刊

文学

分类: 文坛边鼓

 

 

十几年里,我一直甩不掉办刊情结。

我最想办的是三份杂志。办杂志得有“准生证”。我拿不了证,也不会去求人。但不妨碍我纸上谈兵,享享口福。这三份杂志是:面向全国的《文学》,面向本地的《襄樊画报》,面向本地的《阅读》。刊物名字是随意写下的。

身处读图时代,图文并茂的《襄樊画报》,高屋建瓴,以大策划大手笔大气魄,力争成为区域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

全国有许多民间读书刊物,在圈子内颇有影响。如果能依靠图书馆、新华书店办《阅读》,一定可以营造读书氛围、团结书友。

因为办文学刊物的朋友较多。所以我想重点谈谈《文学》。

爱好文学的人从来不缺乏,能够拔尖的一向稀少。

现在的文学爱好者“精明”过度。他们可以一掷千金去约会偷情、喝酒打牌、买化妆品,就是不愿意掏几十元钱订一份刊物。看见刊物征稿,他轻轻一点鼠标,就可以把编辑的信箱撑爆。但他认为掏钱就是傻冒。这一方面反应出作者的势利,缺乏忠诚度,另一方面折射出刊物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现在的文学刊物大多处在可读可不读的境地。很多人只读发自己作品的那一期杂志,其他的往往到手就扔。如果刊物对他们写作有实实在在的帮助,他们应该会订阅的。

在眼下的大环境里,办文学刊物,千万别奢望热闹。那些国家级的所谓重量级的刊物又有多少人订阅呢?

那么我怎么办刊物?只有一条道:上档次!把刊物的资料性、实用性提升起来,只争取一部分忠诚的读者,不在乎人数多少。

如果我办《文学》杂志,一定是大容量的,我会均分为两大块内容。

第一块《聆听》(或者《走进名家》)。选择历史上可以记下一笔的大家(国籍不限)、当下保持旺盛创作力的知名作家做专辑。主要发表他们与创作有关的文章,包括各种形式的创作谈、写作手记、演讲、访谈、书信、对话等等。要求言之有物,的确对读者写作有所启迪。必要时编者要做适当的提炼。配以简介、照片、手迹等等,选发代表性的作品(或片断)。现在的文学杂志往往是一古脑地发作品,或者发一些不知所云的假大空的评论,缺乏实战性、指导性。如果每期推出一位作家专辑,将作家谈创作的文章集中起来,就有了文学史料价值。对名家来讲可以研究借鉴,对初学者来讲就是最实用的一份教材。这样办,杂志就有了收藏价值,有了份量,有了口碑。

第二块《作品》(或者《发表园地》),选发定点作者的作品。我说的是“定点”而不是“重点”。所谓“定点”就是集资办刊的人员、订阅刊物的人员。我们一年之中总要花掉些闲钱,或者一年之中总要有几笔消遣性的开支,甚至少不了有几次捐赠。你既然爱好文学,为什么就不能对文学捐赠一点儿?难道连订阅一份刊物(印刷费、邮寄费)都不情愿吗?为什么对自己钟情的文学这么抠门?如果我办刊物,为了提高有效阅读率,规定《作品》版块只发定点作者作品。那些没有忠诚度的圆滑的作者不是我争取的对象。如果他的确想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认为这本刊物确实对他有帮助,他自然会掏钱购买。刊物两大块内容的分量可能不够协调,没有办法,我的地盘我做主:捆绑销售。我相信刊物办好了,有人会订阅多份送给亲朋好友分享。发表定点作者的弊端是:有可能小圈子化。是严酷的现实促成了我这么做,即使形成小圈子,也是一个纯粹的文学圈子。大家齐心协力办刊就是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纯而又纯的小圈子,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有点儿像集资建房,又像亲友聚餐,外人随时可以路过参观,但是不购入场券不能随意参与。我宁愿打“有偿发稿”的擦边球,也不愿意搞商业赞助,赤裸裸地写“有偿文学”,因为那么做样就会偏离了文学的根本追求、降低刊物档次。当然会撕破遮羞布,对作品展开认真的讨论,在争论中领悟与进步。

刊物需要大量赠阅。对一些名家名刊长期固定赠阅,因为要通过他们提升刊物档次、扩大刊物影响。通过他们介绍的读者正是我想结交的朋友。对普通作者只赠阅一两次,愿者以后就上钩,不愿拉倒。订阅刊物的费用肯定包不住办刊的费用,但多少可以减轻一点儿资金压力,特别是提高有效阅读率。对大多数人而言,不花钱就得到的东西,往往不会珍惜,哪怕只花了一分钱,在处理为废品时都会在心里掂量一下。

办《文学》杂志,可能少不了聚会。小范围的聚会,AA制,就像同学聚会一样。这次北京,下次上海,下下次襄樊。人员不宜多,少则三五个,多则十来个,当然可以请一两个大家名家参会。保证在时间有限的交流中能有所碰撞,有所收获。

办《襄樊画报》,坚持下去有可能赢利。办《阅读》、《文学》只能贴钱贴精力,往往出力不讨好,得有一定的牺牲和奉献精神。总有文学、读书刊物不断面世,无论它们办得如何,我都向编辑敬礼。

但愿我的想法对朋友们有所启迪。我在这里白日做梦,也是一种精神寄托与享受。

 

2009年10月5日上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请女人吃饭
后一篇:走出与进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