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评与股评

(2009-08-22 13:01:19)
标签:

熊万里

读书

书评

股评

分类: 爱书者说

 

读书人绕不开书评,就像炒股人绕不开股评。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量无限扩张的时代。无论是读书还是炒股,一打开纸质媒体和网络,各种评论扑面而来。

炒股有些年限的人都知道,离股评远点,因为按照股评去炒股基本上都会亏损。道理很简单,他们既然对股市洞若观火,为何不去数钱,还要卖力地写股评?因为他们以股评为生,股评是他们的道具。有的股评家根本不炒股。

经常读书的人也知道,千万不要把书评当成金玉良言。有一帮人写书评就像秘书写公文,有经验,有套路,能够指书作评立就。善于渲染的,甚至把书评写得文采飞扬,俨然美文,让人不得不动心。试问: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无限频繁地写书评,又能真正翻完、读透几本书?

说到底,书评家和股评家是一路货色。

股评家预测错了,不影响他继续为广大股民提供咨询服务。买了书评家推介的新书,你认为上当了,也不影响他继续为其他书籍吆喝。他们的任务就是继续诱导、不断忽悠。与常人相比,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脸皮比较厚,不怕说奉承话,不怕说肉麻话,不怕说错话,不怕挨骂。

但是,书评家和股评家又有些区别。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证券投资咨询从业人员必须获得相关的从业资格后,才能提供投资咨询服务,才能在媒体发表相关的文章、评论、报告等。而书评家呢?只要愿意写,只要能说会道,就可以信口雌黄,没有任何条条框框限制,是世界上最自由的职业之一。

所谓的职业道德,基本上是水中月、镜中花。能约束股评家的有相关法规,这是硬杠杠。能约束书评家的只有良心,这是充满弹性的软标准。有钱能使鬼推磨,我们看到一些书评家见招解招、见书评书,无论文学书、历史书,还是政治读物、科普读物,均能说出一二三来,成为无所不知的通才。

因为网络的普及,没有取得从业资格的民间股评家也群雄逐鹿,游走在法规的边缘。与股评队伍平民化相反,书评队伍越来越精英化、名人化。一本新书出版,不但要请专业书评人吆喝,还得请名家大腕捧场。除了密集的媒体宣传,书的封面、封底也赫然排列名家荐言,甚至加腰封,印上最闪眼的语言。

“台湾当代文坛领军人物”张大春的“真情力作”《聆听父亲》被莫言、李锐、阿城等名家“倾力推荐”。其实,这本小说远不如一位普通文学青年的习作。《一句顶一万句》,被李敬泽、张颐武、安波舜等名人推介为“刘震云迄今最成熟最大气的作品”,不过是仿照明清野稗日记,杂七碎八,枝辞蔓语,啰嗦透顶的一本小说。但是,它们在市场上风风火火骗了不少人的票子。

操纵市场的人深谙三人成虎的道理,不断地反复地请人夸夸其谈,不信没人上当。写到这里,我想说书评家与股评家,和算卦的阴阳先生没有两样,见钱口开,一派胡言。

读书人面对巨大的信息量,想走捷径,可以理解。但是,读书和炒股一样,几乎没有捷径可走。本来企盼仙人指路,却总是遭遇骗子。一味跟着别人走,往往只有上当的份。吃一堑,长一智,这时就要总结经验教训。

读书,存在差异化。不同口味的人有不同的阅读个性。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经验来判断、筛选图书。对待书评,也不能走极端,不要一棍子统统打死。昧着良心、信口开河的书评是不会绝迹的,面对庞大的市场,总会有人上当。我们不妨抱着一笑了之的态度去瞅,只要有辨析能力,是不会轻易被书评所左右的。

    我的经验是先读易悔,后睹为快,曾经写过《不读新书》。真正的阅读是没有时效性的,时间是最公正的过滤器。对待书评,就像翻看花边新闻一样蜻蜓点水,聊以消遣。偶尔眼睛一亮,不妨多瞅几眼,但是坚决不“冲动购书”,越是吹得天花乱坠,越是拒之千里。书是精神食粮,不同于物质的米和肉,米和肉一哄抢就涨价,一哄抢就没了。好书,越哄抢越会源源不断加印,跑不了。

                                                         2009年8月21日17:45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