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市级作协对基层文学创作的误导

(2009-04-30 22:01:59)
标签:

地市级作协

基层文学创作

熊万里

分类: 文坛边鼓

 

地市级作协对基层文学创作的误导

 

我有一帮天南地北的文朋诗友,大多处在基层。我们在交流中发现,很多地市级作家协会对基层文学创作起了严重的误导。

在中国,省级作家协会一般相当于厅级或者副厅级。在省作协机关上班的人员基本上都有编制、有工资、有福利,享受着行政官员的待遇。与省级的“官养”相比,地市级作协则纯粹属于民间组织,无编制、无经费、无办公场所。地市级作协的日子好坏,取决于作协的核心成员。他们与地方官员和企业家的关系搞好了,长袖善舞,日子就滋润,甚至过得红红火火。如果没有能力化缘,则过得捉襟见肘,寒酸得很。

也许还有比较纯粹比较干净的地市级作协,但就我们所见,中国地市级作协普遍存在以下病症:

一、官本位。

中国大多数地市(不含省会)级作协都是在当地民政部门备案的社会团体(俗称民间组织),在业务上接受宣传部、文联的指导,是官方认可的。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其他任何人在同一地域成立另一个同类组织都是不允许的。这就使地市级作协具备了行政上的权威性、法律上的唯一性、资源上的垄断性。实在想成立一个相似的组织,只有变通,换个叫法,名称所指单一一点儿,成为那些民间组织的二级组织,比如小说研究会、散文学会。

中国作家一直遵循着这样一个潜规则:最优秀的进京,比较优秀的驻省会,一般的留守在当地。能否进入地市级作家协会是对自己创作身份的认可。能否进入地市级作家协会主席团则是对自己创作成绩的承认。彼此之间就有了相互参照与攀比。有的争入主席团是认为自己有了创作成就。有的争入主席团是看中了那份名誉。有的争入主席团是需要借助这个社会职务办一些事情。

有人争,毕竟是好事。10个人可以坐一桌,再加10双筷子,20个人照样可以坐一桌,社会团体的灵活性便体现出来。主席由谁来担当?关键时刻,社会团体的官办特征又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所有写作和爱好写作的人中,找出一位官职最高的人物,这个人物当了主席才镇得住阵脚。如果没有合适的高官就任,或者几个职位相当的官员相持不下,宁愿推举一位已经退休的、有资历的、有名望的老领导来扛大旗。闹剧就这样产生:主席是一撮人内定的,副主席是主席拍板的,所谓的选举是走过场的等额选举。而主席往往不懂文学创作规律,甚至连创作的毛皮都不了解。外行领导内行,又会增添多少笑料?

二、经济挂帅。

经济挂帅已深深侵入到文学创作领域。地市级作协成立之后,就可以在银行开账户。如何让这个账户饱满,比如何让创作繁荣更牵动主席的神经。常务副主席和秘书长也基本上在围绕经济开展工作。某位局长有写作的雅兴,某位企业家喜欢涂鸦,就成为作协的座上宾。局长、企业家可以利用职务之便给作协解决一些经费,作协作为回报奉送一顶副主席的帽子。有副市长写过几首古体诗,立即成为作协讨好的由头,当然不能让副市长当副主席,可以送上名誉主席和顾问的证书,起码可以解决一些电话费。即使解决不了一分钱,把他的名字扛在前面也好狐假虎威。

很多地市级作协就像美容院,只要有钱便可以进去。副主席的帽子成为避孕套,肯掏钢蹦的都可以戴。看看地市级作协沦落到什么地步?只要有人扔骨头,便摇尾乞怜。

作协开展活动离不了钱。我们从一个侧面可以理解作协当家人的苦衷。但我们深入探究则会发现变质变味的地方。无利而不为已经成为一条铁打的定律,既要赚吆喝,又要赚实惠。地市级作协几乎开展任何一次活动都是赢利的,亏本的买卖绝对不做。从来没有拿盈余的费用办过一次纯粹干净的文学活动。每一项活动都成为创收的绝好借口,让文学沾染上了浓浓的铜臭。

与贪污受贿相比,民间组织的经济问题根本提不起人们的兴趣。地方官员面对作协屡败屡战一次次递交的报告,面对报告上那可怜的数字还不够自己吃一顿饭钱,甚至感到内疚,哪里会让人去审计他们的财务状况?

三、拉帮结派。

文人相轻,自古使然。在地市级作协里往往存在拉帮结派的现象。正因为存在这一现象,则更需要有官员身份的人当主席,更需要有经济实力的人来充实主席团阵容。那些文人之间可以拍桌子吵架,吐沫星子像喷泉般飞射,见了官员和企业家腰板立刻软了下来。官员和企业家朝上席一坐,可怜的文人们立刻停止了争吵,轮番恭维敬酒。为了讨他们开心,可以喊上有几分姿色的女作者助兴。为了自己的作品能够出版,宁愿让别人的名字署在前面。

三、衙门作风。

因为主席的官方背景,在文人圈子里又受到夸张的恭维,愈加高高在上。受此影响,地市级作协官僚化、衙门化日益严重。作协的核心人物摆架子,从来不主动与作者联系,一向是坐了太师椅等待各路英豪前来朝拜。加入地市级作协得有人引见,加入省级以上作协得地市级作协盖章同意,省文学院的签约作家更要地市级作协推举,请吃送礼现象伴之而生。“发现作者”已经成为一句空话。“培养作者”已经演变为照顾亲近分子。

鉴于某些地市级作协普遍存在的病症,我认为他们对基层文学创作起到了以下误导:

一、对发表作品的误导。

省作协的“领导”下来都由地市级作协接待,在长年的推杯换盏中,多少建立了些感情基础,所以省作协的刊物每年都会发些人情作品。地市级作协组织笔会,应邀来的名家或多或少接受了红包,作为报答而发表协会组织者的作品。基层作者不服气,面对残酷的现实又不得不服气,一是不再订阅那些刊物,二是积极与刊物编辑套近乎。

二、对创作态度的误导。

从地市级作协的现状,基层作者领悟到“功夫在诗外” ,文学好像有捷径可走,搞写作不一定要吃苦,外力比内力更得力,当官了、发财了、找到靠山了自然而然功成名就。写小说的开始写报告文学,写散文诗歌的也开始写有偿文字,唯利是图,讲究实用主义。

三、对做人准则的误导。

那些八面玲珑的,作品出版了,讨论会开了,大奖也获了。那些会来事的,对主席顺毛抓的,不但加入了各级作协,而且经常参加各种活动,获得各种奖励。有的女作者语句不通,却被市作协领导推荐在省作协办的刊物发表作品。影响了很大一批作者卖身求荣、降志辱身。那些只会埋头创作,却不会来事的得不到任何关照和荣誉。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

一、某些地市级作协已经失去了社会团体的民主性、透明性,演变为家长制、官僚化、衙门化、庸俗化的畸形怪胎。

二、某些地市级作协已经失去了繁荣创作的职能,组织不纯,成为权力操纵的木偶剧团,成为个别人捞名捞利的载体。他们渔利,被美其名曰靠山吃山,以文养文。他们渔色,被美其名曰团结女作者。他们不主动联系那些有创作潜力的作者,只关照善于经营的势利之人,就是对文学创作的打压,并成为歪风邪气的推手。

三、某些地市级作协已经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在基层,人们一提作家,就想到那些张口要钱的厚脸皮。在很大程度上,文学是贫困的产物,是寂寞的产物,是思想的产物。行政官员拯救不了文学,钞票也繁荣不了创作。一个缺乏社会良知,缺乏最起码的正义和尊严的组织,已经严重败坏了基层的文学创作风气、社会风气。

四、地市级作协成为地方政治的附庸。真要出作品,出人才,关键还是靠作者自己努力。中国作协还能在版权保护上给作家办些实事。省级作协还能安置一些不宜安置的厅级官员。地市级作协呢?地市级作协已经成为地方官员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吹鼓手,和地方媒体的记者争宠。也许还有激发基层作者创作热情、普及文学知识的作用,但与负面影响相比,这唯一的一点作用已显得微不足道了。而且一旦影响一批人爱上文学,就会误导一批,眼睁睁把他们带入歧路。

所以,本人强烈呼吁正视某些地市级作家协会存在的问题,净化组织,维持“作家”这个称呼的尊严。至于县市级作家协会更是一团糟,无存在的必要。推倒,不需要重建。人们一直在热议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办事效率,把地市级行政机构一律撤销,省直辖县。无论地市级行政机构撤不撤销,这一级的作协都不妨砍掉。民政部门对成立县级作家协会的申请也不应备案,可以冠名文学社团。

2009年4月29日下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