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滋味长
——襄樊十大藏书家评选感言
一、起因
1995年2月,我收到广州市“藏书状元”余泽槐先生的来信,得知60高龄的他藏书近4万余册。我当时就萌发出一个想法:襄樊为什么不举办一次藏书家评选呢?藏书丰富与否,与一个地区的读书氛围息息相关,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文化内涵的重要标志之一。襄樊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代都有著名的文人学士,也留下了类似昭明台(又名读书台)等一大批名胜古迹。而且昭明台正处于襄阳古城的中心,由此可见读书在襄樊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去年办《隆中对》论坛,通过这个网站结识了一大批爱好读书的朋友。恰巧这段时间关于国民阅读率下降的讨论不时见诸媒体,当然也包括《隆中对》这个新兴的网络媒体。我想:国民阅读率能成为热门话题,有这么多读书的朋友,有了《隆中对》这个媒体,评选襄樊十大藏书家的条件成熟了。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弘扬爱书、读书、藏书、用书的良好风气,掀起市民读书热潮,营造书香社会,加快学习型城市的建设。
二、评选
评选襄樊十大藏书家活动的消息在《楚天都市报·襄樊新闻》与《隆中对》论坛上公布之后,不少市民纷纷打来电话,有的报名参赛,有的表达祝愿,有的提出建议。为了减少争议,我们采取了最简单的评选方法:按藏书数量评选出前30名,逐个进行核查,授予前10名“襄樊十大藏书家”、第11至30名“书香之家”称号。参评书籍不包括报刊杂志、借阅图书,从事经营图书、淫秽黄色出版物等。
评选只看藏书量这一个硬指标,省去了组建评审团这样的机构及其他繁文缛节。尽管如此,评选的难度依旧超出当初的想象。正如襄阳旧书城经理张哲先生所言,读书的人都很怪,一些读书人很难接触。我们克服困难,全面撒网,四处搜索藏书人线索,然后重点选择,想方设法地去采访,并做现场核实工作。
对这次评选活动,我们坚持一个原则:对所藏书籍必须亲眼所见,不以藏书人自报数字为准。无论藏书多少,每一个藏书人都有相似的感觉:书房狭窄。许多人因为藏书,把生活的空间挤压到不能再挤压的地步。因为空间狭窄,我们不可能去一册一册地清算。如果一册一册地逐本去数,每一处都要搬来搬去好几天,甚至会完全打乱藏书人的日常生活。我们只能按照每层书柜的平均存放数量去计算,这样计算的结果准确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此次评选出的“十大藏书家”藏书量均在10000册以上,其中段明贵先生以至少30000册的数量位居第一。另外评选的“书香之家”藏书量都在5000册以上。其中二位先生不愿打破读书的宁静,为尊重他们本人的意愿,所以隐去了姓名。经过长达4个多月的摸底采访,我们相信这份评选名单基本上是准确的。5年甚至10年之内,即使再评选一次,也基本上会维持目前这个格局,变化的大概是藏书家年龄和藏书量的增长。当然,我们也希望这份名单的准确率很低很低,因为我们宁愿相信襄樊还有很多不为众人所知的藏书家,宁愿相信襄樊会涌现出更多的藏书人士。
三、感想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感慨万千,惊喜与遗憾接踵而至。
惊喜的是读书的朋友们互相介绍线索,使我们顺藤摸瓜,不断发现藏书大户,保证了十大藏书家的藏书量都在10000万册以上。最初我们曾担心十大藏书家藏书量太少,会成为其他城市的笑柄。惊喜的是襄樊有这么多的藏书人、读书人。为了扩大这项活动的影响,我们在《隆中对》论坛上开辟了“襄樊人的书房”专栏,以丰富的文字和照片报道了50多位读书人和他们的书籍。惊喜的是一些藏书人拒绝报社电视台的采访,却接受了我们这些普通爱书人的访谈。
遗憾一:做为爱书人,一直不好意思开口,以至于这么有意义的活动在很长时间之内没有人赞助。我们可以凭着对读书的兴趣,不计报酬地去摸底、去采访,但是对获得名次的朋友我们又该怎么奖励呢?有一位老先生说:“打个名单就行了。要么,大家掏钱做一个牌子,能省的就省下来多买几本书。”藏书的朋友们没有一个是冲着获奖而接受我们采访的,藏书冠军段明贵先生一再表示:“我可以参加活动,但不参加评选。”他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线索,介绍了不少藏书大户。为了客观地反映襄樊民间藏书状况,对段先生和其他二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藏书家,我们还是如实地给予了评选,希望能得到他们的理解。我们总感到有愧,觉得这将是襄樊有史以来最为朴素、最为寒酸的一项文化活动。也许正因为如此,这项活动才会成功。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才知道襄樊有几个单位曾经打算举办类似的活动,有一次甚至发出了红头文件,结果都不了了之。为什么呢?我们猜测原因有三。一是在举办方心目中,经营济效益胜过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就没有了动力。二是很多藏书的朋友不喜欢张扬,喜欢沉浸于书房去默默无闻地阅读。新闻记者抱着“看稀奇”的态度去采访、官方从“行政命令”的角度去调查,大部分读书人都不会欢迎,他们只喜欢谈论纯粹与书有关的话题。三是没有实实在在能吃苦的人去克服重重困难,去深入民间寻找线索,不怕碰壁去拜访读书人。
遗憾二:这么有意义的活动却被一些人误解。有人说我们搞这种活动是为了出名。如果说出名,我们是在为读书人、藏书人树碑立传,不是为自己。有人说我们想通过活动赚钱。相信参加这项活动的朋友包括被采访者最有发言权,活动组织者一直在无私奉献。有人说我们是有钱了烧的,说这种话的恰恰是几个在文化部门工作的人。自己不搞或者搞不了,也不希望他人去搞。有这样的一批人,我们的阅读率怎么不下降?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批人,我们才坚定了把这项活动办成功的信念。
我们感到自豪。一座高山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他的周围一定有一群大山。在襄樊,能有这么一帮藏书丰富的朋友,他们的周围一定有不计其数的爱书人、读书人。
我们感到欣慰。襄樊金世纪饮水公司总经理周文革先生得知此事,无偿提供了十台饮水机。他希望读书的朋友们静坐书房读书时不要忘了身体健康,希望大家多读书、读好书。这是截止目前惟一的一笔捐赠。
感谢所有对活动提供帮助的朋友们。因为你们的热情相助,使得这项民间自发的、襄樊历史上最朴素的文化盛事得以成功举办。
2007年3月23日13:00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