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熊万里 |
分类: 爱书者说 |
我写有一篇《爱穿夹克》,认为穿夹克是最平实、朴素、大方、随便的。头发抹了东西光滑得蚊子站在上面跌跤,我会感到头晕。穿上西装、系上领带,我会觉得那象被套住的骡子,或是被鬼牵引着奔赴地狱。至于其他花哨、时髦的服装,更不会被我接受。当然,我也不会披烂麻袋,也不会在牛仔裤的膝盖处或屁股后面剪个洞——这种刻意的随便与精心打扮一样,都是走极端。选择女友也是如此。和身着平装的女人走在一块儿,有随意感和亲切感,交谈时无拘无束,思路开阔。和打扮花哨的女人走在一块儿,老担心别人误会我是携妓旅游。
买书,我更偏爱平装。
书虽有装饰的功能,但总以实用为主。求实用,就是看风容。精装与平装的区别不是在于内容,而仅仅是外表的豪华与朴素、复杂与简单、奢侈与节约的区别。买平装书与买精装书所获得的知识是一样多。精装书的优点是有外壳保护,长期使用而不易卷角、磨损。可是目前,除了词典之外,还没有值得我翻来覆去、爱不释手的书。大多数的书只需一目十行地浏览一遍。即使翻二遍三遍的书,怎么也不至于破烂得再也放不进书柜。除非那书是给了不识字的幼儿翻玩。
有些精装书与平装书相比较,倒显得臃肿而罗嗦。有了硬壳封面,又加护封,再套一层纸盒。如此豪华的珍藏本,倒象皇帝死后,得牵扯许多无辜的物品陪葬一样。要读书时,那几层外套就嫌得碍手碍脚了,不但要脱掉,还得找地盘存放。
有人抱着“精装书,档次高”的观念。吃西瓜时,那些皮薄的瓜往往脆甜,皮厚的瓜常常夹生。有为官者,出了精装书,却不一定有工人、农民印出的简装书耐看。所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精装书屡见不鲜。早些年,外国文学出版社与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多是平装,却并没降低名著的档次。
在只有精装而没有平装的情况下,我会毫不犹豫地购精装。在精装和平装都没有的情况下,我只有在地摊上购纸张发黄发黑的旧书了。如果有选择余地(大部分图书都有选择的余地),我不容分说去买平装。在精装书买回后不久,平装书上了书店的架上,我会把精装书转卖给偏爱精装的朋友,然后去买了平装。特别是在前几年,我通过转让精装,用节省下来的钱多购了许多平装书。少购一本精装节约二三元,少购一千本呢?节约下来的钱又可多购几百本书了。象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鲁迅传》、《郭沫若传》、《朱自清传》,我一直没碰到平装,便购下了精装。而《沈从文传》、《周作人传》便购得了平装。本来,我出门在外已购得了一册浙江文艺出版的精装《飘》,回家后在书店又见到平装,便将原来的转让给偏爱精装的朋友,新购回分上下两册的平装书。购平装书除了省钱,还节省空间。几千本精装变成平装,减去许多厚度,可节约几个书柜,搬家时也可减去许多重量、省下许多力气。
做平民最洒脱。娶平民女子最幸福。穿平装最随意。买平装书最经济实惠。读平装书最称心如意、最能体会读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