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鄤的真实故事(新编):0.前言
(2022-04-11 09:57:42)分类: 郑鄤研究 |
郑鄤的真实故事(新编):0.前言
为什么叫“新编”?因为从2020年10月起,我曾经在网上断断续续发过近10篇连载《郑鄤的真实故事》,占了总计划篇数的二分之一。后来因为慢性病频繁发作,导致体力下降,于是就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点校《峚阳草堂文集》上,故事系列也就暂停了。现在情况有所改善,想把这暂停的工作继续下去,直到做完。
在重新开始之前,审视了已经写出的10篇短文,感觉总体思路不错,但对有的篇幅不太满意。因为它与我的写作初衷,要使文章同时具备四性:真实性、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尚有一定的差距。经过分析,觉得如果从两个方面加以改进,就能够提高文章的质量,使之向目标靠近一点。
第一是选材。郑鄤的真实故事内容很丰富,笔者的熟悉程度可以说能够信手拈来,但是必须选择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不符合这两方面的就得忍痛割爱。故事性当然主要靠文字的组织和运用了。第二是每篇文章的字数。原来规定每篇不超过2000字,现在看来这个字数太少,有时不足以容纳必须的内容,所以现在决定提高每篇字数的上限为3000。
改进的目标既然已经确定,于是就要重新开始动手了。为了把新写的和以前发在网上的区别开来,就在标题后面写上(新编)两字。
以上可以说是《郑鄤的真实故事(新编)》的开场白,下面转入正题。
郑鄤真是一个另类的历史名人。他的官职太小,他做官的时间太短,他的罪名太离奇,他的结局太悲惨……
说到郑鄤,无疑会让人联想到晚明的另一个历史人物袁崇焕。郑鄤和袁崇焕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被崇祯皇帝下令磔死的。但是他们被指控的罪行不同。袁崇焕被指控的“罪行”是通敌,可以说绝对是大事,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天大的大事。一个保卫边疆取得不朽功勋的杰出将领被看作通敌,把他处死,这不是自毁长城吗?当时的情况就是如此,所以后人说这样“颠倒叛乱”,明朝哪有不亡国的道理?
郑鄤的“罪行”是“杖母”,杖打自己的母亲,这在封建社会也是属于十恶不赦的不孝之罪。但纯属捕风捉影,因为对他的指控的事情发生在近三十年前,这时他的父母都已去世,无法证实。而且按照明代的法令,不孝的罪名必须由父母作为原告。所以想杀死郑鄤的人唯恐他不死,又给他加上“奸妹”和“奸媳”两条罪名,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注意,“媳妇”一词的解释是老婆、妻子。而在江南一带,“媳妇”是儿媳的意思。那些人是说郑鄤奸污他的童养媳,而且奸污致死。这样一来,就把郑鄤说成五伦俱绝的罪人了。
袁崇焕的“罪行”是清朝统一中国以后,因为公布档案而给他平反了的,是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而对于为郑鄤平反的声音,却是在他死后近百年才渐渐开始出现,其后又经历了一二百年时间的讨论,他的案件的真相才渐渐为史学界所公认。这真是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路程。
郑鄤,字谦止,号峚阳,明代常州武进横林人。天启二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他做官的履历如此地简单,他的一生却又跌宕起伏。踏进官场不到一年就上疏建言,因此誉满天下。天启七年为避阉党之祸,化名王小仙避难游历。崇祯八年进京候补,被诬陷入狱。四年后遭受凌迟处死的酷刑,从此谤满天下。他生前留下“以俟后之论世君子”的遗言,也就是说:让历史来还我清白吧。
明代被冤杀的忠臣良将不知有多少,皇帝要杀个把无罪之臣丝毫不足为奇。可是郑鄤因为“另类”,所以受到历史的记忆,被后人所关注。关注郑鄤,不仅仅是关注他个人的经历和命运,也是关注晚明的那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因为只有处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才会出现郑鄤那样的特殊遭遇。
鲁迅先生在他的书中提到了郑鄤,说:“即使有人为了谣言,弄得凌迟碎剐,像明末的郑鄤那样了……”有人猜测,鲁迅在小说里写小栓吃人血馒头治疗肺病,是从郑鄤被剐下的肉被人当药引受到启发,从而产生的创作灵感。
郑鄤被打入了“另类”历史人物,有两个显著特点:
其一,他被杀的罪状“杖母”“奸妹”“奸媳”,都是闺房之事,外人怎得耳闻目睹?可知都是借口而已。崇祯帝偏偏要铁板上钉钉,弄得“证据”确凿,办成铁案。可是三法司根据“罪状”给郑鄤的定刑只是大辟即斩首,于是皇帝御笔一挥,“加等”改为凌迟。可见,崇祯帝对郑鄤案的处理是够狠的。
其二,从明末到清初,对郑鄤之事的记述,反差实在太大,甚至是截然相反。有人说他是忠臣孝子,有人却说他五伦俱绝。有人说他脏腑清洁,有人却说他贪财好色。即使是同一件不可否认的事实,也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比如郑鄤上疏救文震孟、弹劾魏忠贤,有人说是文震孟、黄道周、郑鄤三人有“尽言报国”的盟约,可是有人偏说郑鄤是奸人借题发挥,或说是为了攀附……
郑鄤去世至今近四百年,历经明末、清代、民国,再到新中国,经过史学界的反复论证,郑鄤“杖母”纯属冤案,至于“奸妹”“奸媳”简直是天方夜谭。事实证明,历史已经还郑鄤以清白,郑鄤生前的愿望已经实现。有现代学者称郑鄤为“骨鲠之士”,也有学者说“郑鄤立朝大节,正义凛然,足以彪炳千秋,与天地长存,与日月同辉”。
笔者认为除了文史爱好者之外,知道郑鄤的人很少。而且有一定数量的人,是从《明季北略》书中“郑鄤本末”这篇文章知道了郑鄤。“郑鄤本末”中有不少歪曲的记述。就在前几年,有极少数人写郑鄤,也还是用“杖母”“奸媳”“三千六百刀”等刺激的字眼,来吸引读者的眼球。所以笔者除了撰写研究郑鄤的专著,觉得还有必要写一个通俗读物《真实的郑鄤故事》,这样的通俗读物便于为大众所接受。而要把郑鄤的重大事件有序地写进这个读物中,反映完整真实的郑鄤形象,对笔者无疑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既然决心已下,就得做下去,直到完成。至于这个系列文章写得如何,就等待读者的评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