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静怡真 茶味一如(《瑜伽杂志》1~2月合刊)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小资肠结 |
(摄影:赵磊)
古人注汤幻茶成诗成画,“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谓之“茶白戏、水丹青”,如今饮茶时可谈经论道、抚琴作赋、闲话半晌,虑去表演和功利的心态,虽也是把盏言欢,却妙在清淡。
每每从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抽出时间,让身心远离尘事俗物,看茶叶慢慢舒展,茶香袅袅升起,那些真正爱茶的人,就在这水静叶笑间,全性葆真,如入禅境。
茶可以算作中华民族的国饮,《茶经》中“精行俭德”可谓是中国茶文化的四字精髓,也是真正品茶、爱茶人用以自勉的基本准则,将喝茶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在体认自然的同时,心境也可以随之感悟提升。
茶起源于中国,关于茶最早的传说、用途,茶的种类和制作方法都有据可查,茶自古为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和药用价值如果引经据典起来,更是一时难以穷尽,在历代笔墨中,茶意流转,茶味流传,承载着灵魂的渗透,生命的游移,茶本身,却最为朴素和淡泊。
茶文化小记
茶文化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里的“荼”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指的茶。
公元758年左右,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着《茶经》由唐代陆羽编写,陆羽用自己的一生研究茶事,走遍全国各大茶区,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种植、采制以及煎煮饮用等知识,几乎穷贯古今,让“世人益知茶”,“惟茶是尚”,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生活中的地位不可或缺。
唐代诗僧皎然《饮茶歌》中用“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提出茶道的概念;赵州禅师三字禅“吃茶去”,让人们体会“禅茶一味”的定力;柏林禅寺方丈明海禅师说:“茶遇水舍己,而成茶饮,是为布施;叶蕴茶香,犹如戒香,是为持戒;忍蒸炒酵,受挤压揉,是为忍辱;除懒去惰,醒神益思,是为精进;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为禅定;行方便法,济人无数,是为智慧。”茶的沉睡与醒觉,似心灵历程的幻化,而生命再长,终不过是一碗茶的记忆。
清代徐渭在《煎茶七略》中提出品茶的十二宜:“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几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抱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如今品茶虽不必有松竹明月的雅致,或独啜,或约三两好友,品茗谈心,听清声得真味,有时也随意率性,不拘泥形式,大碗烹茶,取勺分之,真有古人卢仝“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的真趣。
与茶为“舞”,以茶洗心
老古说:“风生水起的茶,最能表现出生命力。用心泡好的茶就像一丛花,发自一点,绽放后用饱满的姿态,不同的变化呈现给你,喝下去最后又归为稳定的一体。”与老古喝茶,在他行云流水的泡茶动作中体会沉潜之道,待到茶汤入口,守之不动,唯有感念在心。
茶桌上晓芳窑薄胎杯细腻通透,色如凝脂;一旁燃着的水沉盘香,气味醇郁沁心;一大一小两盘插花清雅静立,调和的形色中,结有红色小果的细枝延伸如蔓,寓意秋日归来。阳光在厅内留下稀疏光影,方圆之中,不同艺韵悠然弥漫。
老古端坐桌旁,外表与熙攘生活中的你我并无二致,茶走几水话语渐丰,方品出他的幽悠淡澹,心也愈觉清净。水近三沸,老古自炉上取下生铁壶,娴熟注水,似能感到茶叶在盖碗中猛地醒觉,心神意念皆随之动,四指牢执碗沿,食指轻扣碗盖,在手指、手腕、手臂和肩几转而成的弧度中,茶汤不紧不慢地轻巧滑落……
茶是一面镜子,反射的就是自己
小时候常随父亲一起喝茶,老古真正系统了解和认识茶却是在2000年,通过书中文字和图片了解茶的种类,日渐被茶的魅力所吸引。偶然一个机会,老古和朋友开了一个面积很小的茶馆,当时对茶抱有浓厚兴趣,地理位置、经营模式都没仔细考虑,只想以最低的价格提供最好喝的茶,还特意从老家请来泡茶的小妹,自己则跑去茶城,从早上9点到日已西坠茶城关门,一家家店铺挨着喝,跟不同的人了解茶,一天下来,常有茶醉的感觉。虽然对茶馆注入很多心血,最后还是迫于种种客观原因关掉。
很多茶友觉得老古泡出的茶,味道会更好,其实老古喝茶也经历不同阶段,“最开始纯粹是好奇,恨不能尝遍天下所有的茶,那时候茶对我来说像一个新鲜世界。等有一定了解之后,往往又会带有评判和审视的眼光,不能说不好,但是对茶的口感味道香气,都会有刻意的追求,因自己的执着,错过了本来很动人的风景。”
有了此前的积累,与茶的交流也随心境慢慢转化,甚至可以用欣赏茶的态度去观赏周围的朋友,“当你用柔和的心态感受细节,放掉成见和猜疑,就像太极的松静功夫般放空自己,向无相的方向发展,真实的世界方才显露出来,每种茶都有它的精彩可以让人去欣赏。其实茶是一面镜子,反射的就是你自己,茶叶在水中绽放,也是你跟茶融合、共舞的状态,懂得这些就会知道什么是好喝的茶汤。”积累的过程需要时间,也需要机缘,老古终于找到自己一直在不断寻找的茶道老师,不止因此似乎打通了任督二脉似的对与茶有关的种种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而老师真实无虚、淡然超脱的修为和智慧,让他更多学会如何抽离出来静观人生百态。这些也许都是只有当亲历过,才会有的感受和认知。
逆不怨,顺不喜,平常心,这就是生活的心态
老古自幼习画,从基本功素描开始,学过传统的水墨丹青,西方的水彩水粉,对于人文艺术的种种爱好,并没让他以此为业,却给他的工作带来很多良性作用。财务管理出身,从事的工作要求百密不疏,每遇压力大或心绪不宁时,即便入夜已深甚至凌晨回来,仍秉烛泡茶,“当手扶在煮水壶的柄上,心就沉下来,忘掉时间和空间,只有茶和我,与茶息息相通没有任何阻隔,好像茶汤直接流入血液……”
“老古茶画”是他的博客空间,根据对茶的理解,将茶分为“绿盈、白泠、黄淳、青韵、红影、黑沧、普风”七个分类,老古经常将品茶的体会和茶席茶器的图片发到上面,因缘际会结识众多茶友,越是热闹,他就越能保持冷静的思考,看得通透。“我经常跟别人说茶就是我的朋友,透过茶的世界能看到现实生活,可能有些地方你一辈子都走不到,但在喝茶时留意它的品性,就像看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在茶语中体会生命的游移。一次和老师喝一味野生茶,却让人想起小时候吃的一种糖的味道,引起内心关于童年似乎早已遗忘的片段。“我觉得每种茶都对应着一个人,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内心的茶,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茶对应。”
这种境心相应的内省往往让老古在席间很少评论,着意大家去心品,而他要说的已融入茶席的每个细节:来的客人的性格及喜好、时间的确定、空间几近洁癖的清洁,水的考究,与茶相应茶器的选择,泡茶顺序的逻辑……“好的水会激发茶香,喝到嘴里的茶汤像一本全部打开的书,一层层看得很清楚。”他的口腔敏于细微的水质差别,超市中几乎每种水都用心试过,曾有朋友打来的泉水,他略尝便知是日出之后的取水,因为水质偏硬偏咸。去年南方大雪成灾,有江苏的朋友去远郊采雪,自然融化后去除杂质,准备效仿古人烹雪煮茶,老古尝到时仍有涩重感,有杂质的味道,不由发出对自然遭受严重破坏的叹息。老古说他的老师讲过:如果是不毛之地,没有生机盎然的环境,不是一个泡茶更不是人类适合生存的环境,学茶也会建立减少对资源占用和浪费的环保意识,精行俭德,正是中国传统的茶道心态。
张菁 且饮一盏素心茶
生于新疆,自幼被爷爷奶奶带大,大家庭的成长经历让张菁过早学会独立,北漂八年做过广告人、主持人、编辑,出书、写剧本,笔下凡尘总是活色生香,身为居士,她说时刻觉知内心观察自己,才能获得成长、幸福的能力。
采访时,张菁正感冒肺炎发作,状态很差,手上贴着打完吊针的胶布就来了,话语间透着北方人爽朗个性,爱憎分明又看得通透。款款落座案前,略静思绪,细腻柔美的指法将一套功夫茶演示得含蓄自信,茶气纵横,等到水象已生,华美灿烂也渐渐归于冲淡平和,生命的躁虑便随着茶的浮沉而淡泊。
无我之茶
第一次品龙井、碧螺春,张菁还在新疆,萧瑟的北方气息中,突然从滑厚紧致的茶味感觉到江南水乡的诗意,一种饱实的生命力冲击着她的精神和味觉,让人内心充满希望。
一次禅茶会,老师为大家讲解茶的六个境界,张菁记忆深刻:当你想去了解茶,懂茶性,是第一个境界;当你能够了解和驾驭茶,能够变换任何的茶汤是第二个境界……心境几经转换后,才是茶的最高境界,那就是无我之茶,你也不存在,茶也不存在,茶只是当下自然的表达,是人、茶和环境天人合一的交流。问张菁现在处于哪种喝茶的状态,她笑说现在是完全没境界,“记得一次在庐山东林寺塔的无我茶会上,不许说话,由三位老师带着大家去做,每次敲磬,便左传三杯。当时天气很好,路面铺满落叶,塔铃忽而作响,便有飞鸟从身边经过,聪明泉里打来的清冽泉水,幻化茶汤入口后,每杯都带着一种不能说的感情回忆,心里涌起无数感动,整个人就像被茶洗过一样。”
每一泡都是公平的,是纯净的表现
2001年张菁刚来北京,上班久了,对社会位置的需要感愈发强烈,当时肺炎总是发作,觉得心里很苦,到赵州柏林禅寺绕塔时悲从心来,彻底伤心痛哭之后,没多久就皈依了。“当时之所以痛苦,是觉得现在的事情都被别人或观念来安排的,自己只是随波逐流,很少停下来想内心是否愿意,和潜意识的自我发生冲突,疲倦,不安,不快乐,没办法获得幸福感。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或多或少有负面的东西,停下脚步觉知内心的需要,才能获得成长、幸福的能力。”
敏于觉察内外世界,张菁也将工作和生活空间区分得很严格,家是特别干净的角落,可以放下所有人际关系,有时用一下午来抚琴煮茶,念上一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感知古人复杂的心境,弹指间泪流满面。好喝武夷岩茶和单枞,从一杯清淡安静的茶汤中,品味茶生于深山老林,悬崖峭壁上,幽静孤高又充满自信的状态,“感觉在跟茶对话,没有过多的计较 ,就是一种简洁的当下交流。”
张菁的茶道老师有很深的古代文学造诣,每次一起喝茶,听他说跟茶农收茶炒茶的经历,如何分别茶青的等级,讲解茶的真正制作工艺,都是一次很大的收益,“今年老师收茶回来,对中国现在的茶文化有些忧虑,那些真正懂茶的茶农不具备文化底蕴,有文化根基的人又不愿跟茶农打交道,去听他们讲茶。其实茶是很敏感的,冲泡的人不同,水温器皿水质不同,都会很不一样,包括当时的心情和地点,每一泡茶都是公平的,是最纯净的表现。”
“还记得喝过最珍贵的茶吗?”“每一泡茶,都有不同的故事,每一泡都值得珍惜。日本茶道讲一期一会,就是要人们存在珍惜的心情,每次喝茶都是这个宇宙空间里唯一的一次,结束后,你跟我都不知所踪,就算都活着,再来一次,跟此前的茶、茶汤、环境、洗茶的刷刷声都不可再现。喝茶是对茶细微感觉的纯然体验,不重视比较,否则跟茶之心是相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