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马拉松运动是伴随人类历史上第一例有据可查的运动性猝死而诞生的。希腊军队和入侵的波斯军队在军事重镇——马拉松展开生死决战,最终希腊军队大获全胜,士兵菲迪皮德斯跑回雅典报告胜利的喜讯。他跑到雅典时,只喊了一声“我们胜利了”,便倒地死去。“马拉松”运动就是为了纪念菲迪皮德斯而诞生的。运动性猝死目前比较公认的定义为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
运动中猝死的运动员为数不少,例如美国著名女排运动员弗乐•海曼、喀麦隆球星维维安福和我国排球国手朱刚。2014年,我国约90万人次参加马拉松比赛,4人死亡。国外的研究数据显示,15~35岁业余爱好者的运动性猝死每年发生率0.43/10万,36~45岁以上是2.95/10万;15~35岁专业运动员运动性猝死的发生率0.47/10万,36~45岁以上是6.64/10万,中老年人发生运动性猝死的风险是青年人的6~15倍。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a7022473ec43bea46743e9a60a3c49c5.jpg运动性猝死如何防范" TITLE="青岛足球外援训练后猝死
拥有“世界第一重炮手”美誉的弗·海曼1986年1月24日,在日本举行的一场联赛比赛中,因马凡氏综合症发作猝死赛场,年仅31岁。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178e78efcb9b607f9a97fff43758c289.jpg运动性猝死如何防范" TITLE="青岛足球外援训练后猝死
前男排国手朱刚2001年1月3日在四川绵阳随队训练时突然感到背心痛,随后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不幸死亡。
绝大多数运动性猝死与心血管相关,年龄35~40岁的发生运动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冠心病;年龄小于35岁年轻人发生运动性猝死的最常见的原因是肥厚型心肌病和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其他依次为中度左心室肥厚、心肌炎、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冠心病、主动脉瓣狭窄、扩张型心肌病、离子通道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主动脉夹层和其他先天性心脏病等。
运动性猝死主要是因为剧烈运动导致交感神经极度兴奋,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以满足运动时机体的生理需要。但由此导致心脏电生理活动的紊乱,从而容易出现心室颤动等致命性心律失常。
对于有代谢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要参加体育锻炼,应在病情稳定后,经运动负荷试验评估,全程应有专业医生指导。
1.
心脏病人。
2.
感冒病毒会引起心肌炎,导致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而猝死。感冒后1~3周心悸、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浮肿或晕厥及时就诊。感冒未愈不宜运动。
3.
高血压或心律不齐的人,超负荷的运动容易导致血压急升和心律失常。
4.
糖尿病警惕大负荷运动诱发低血糖,糖尿病人也常合并心脏病。
5.
肥胖者部分伴有代谢障碍。
6.
未经系统训练和平时体质较差的人群,过大运动量加重心脏负担,引发意外。
7.
儿童和年纪过大的老人。
对于没有明显症状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参加竞技性运动前也应做好评估,应根据现在学术界公认的美国心脏协会(AHA)14项评估指标全面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欧洲心脏病学会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建议还应常规查心电图。AHA评估表任何一项指标异常或心电图发现异常都应接受心脏专科医生评估,进一步查超声心动图和运动负荷试验等。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c1f003a66c9d359afdb63c390b5537ef.jpg运动性猝死如何防范" TITLE="青岛足球外援训练后猝死
绝大多数美国的大学和中学也都采用AHA评估表对参加运动学生进行评估。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从1996年开始,在奥运会开幕前4~6周常规依据评估表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的病史采集和查体。美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中未发生一例因心脏病退赛或猝死。
如何预防运动性猝死?
1.
赛前全面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筛查猝死高危人群;
2.
运动前充分热身,适应激烈竞争环境,运动中适量补充水分、能量和电解质,保持身体正常的生理机能;
3.
运动中不宜盲目坚持,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早终止运动: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大汗淋漓、晕厥、胸痛、胸闷、胸部压迫感、眩晕、头痛、极度疲乏等症状。
4.
科学训练,防患未然:阶段递增运动量可以有效预防运动性猝死——初始运动低强度(<3MET,步行4公里)运动,达到最大运动心率[(220─现在年龄)×0.8]50%~70%,每周3次;渐增加到中强度(3~6MET,步行5公里或骑自行车),达到最大运动心率50%~70%,每周5次;最后增至高强度(>6MET,慢跑)的,达最大运动心率70%~85%,每周3~5次。
5.
活动组织者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高效的急救系统。每隔3分钟左右的路程设立急救点,每处急救点配备两名掌握急救技能的志愿者和体外自动心脏除颤器;配备专业急救医护人员和急救设备的救护车辆全程陪同。
6.
利用现代移动医疗技术,为每位参赛人员配备心电监测腕表,及早发现心电异常。
本文发表于2015年5月27日北京晨报《心内科专家告诉你,如何警惕运动性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