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十一)

(2022-11-24 19:50:55)
标签:

旅游

游记

杂谈

分类: 原创游记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十一)
从“庞山”的假山洞北穿出,行至园西长廊,一路向北。可见湖边有一船舫,名“如归舫”,不大,样式也较简单,只有前中两舱。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十一)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十一)
舫是指湖上游赏构制精美的小船,又称游舫、画舫。姜夔《凄凉犯》词中写道:“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园林中的舫,是被艺术化了的水上建筑。称之为旱船,不系舟。“如归舫”在江南园林中不无少见,只是建筑形式上的大同小异而已。其风格而言,类似于“拙政园”的“香洲”。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十一)
它的船首部分,实际上是一座平台,它三面临水开敞,绕以雅致的低栏,给人以近水楼台之感。这里是仰观俯察,欣赏湖光山色的最佳景点。前舱较高,为一卷棚歇山顶亭轩,屋顶四角,轩举欲飞,檐下楣间,雕镂细腻,被四根朱柱托举着,显得轻盈活泼。轩内气息灵通,与船首平台构成相通互补的空间关系。中舱略低,为一两坡顶水榭,矮墙上质朴无华的窗棂,与头舱华饰风彩形成对比,两侧的鹅颈椅把两个舱联成浑溶一体,过渡的十分自然。尾舱与廊衔接,形成鳞羽参差的变化之美。“如归舫”作为一座水陆两用建筑,饶有烟水之趣。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十一)
“如归”二字,言简意赅,很容易理解,但这里的如归,不是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隐,也不是李清照《如梦令》中“兴尽晚归舟”的贵族闲游,而是园主海纳百川,广交四方宾朋的全新理念,务使宾朋来此心升“宾至如归”的温馨。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十一)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十一)
站在船头,可见对岸“听雨轩”、“鲈乡阁”一众建筑,岸基随山石起伏,廊榭临水,有着水乡的婉约。湖中立有一石,曲线优美,是静思园中藏石3000方中的“玉女临峰”。这里山势有变,冈阜突起,扑入水中,收缩了水面,变化着园中的景色,庞山湖原有西隐庵、快风阁等名胜,这一段湖泊就成了“小庞山湖”。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十一)
于“如归舫”北望可见“落霞亭”,亦称“四面来风亭”,源于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情画意。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十一)
此亭驻筑渚头,月洞四开,置身于亭内,可感受到“清、和、冷、暖”的四季来风;“阴、晴、圆、缺”的月相星移。透过风景的“诗眼”,可饱览夕阳西下“小桥、流水、人家”的立体画面。透过风景的“诗眼”,可饱览夕阳西下“小桥、流水、人家”的立体画面。亭是游人留连的“伞”,凭栏小憩,品味着静思园的四季风光,欣赏一番亭的风采。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十一)
一道长廊,从最北部镜湖西区的西北角起,一路南下,经落霞亭、如归舫、庞山草堂直至西南角的小垂虹,继而东折,最终转北,至于借红轩。此长廊几乎为全园周长之半,堪称“长篇巨制”,其长度为江南园林之冠,即便在中国园林中,大概也只输于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更为绝妙的是,整个园林区的景点,从绿晓亭、计成亭、落霞亭、如归舫,到庞山草堂、小垂虹、借红轩,如同珍珠一般,以此廊串之。将长廊的形式与功能结合得如此巧妙者,独此一家。北部长廊碑刻为历代科学家碑廊,展示65位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业绩,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部的碑刻则为咏石诗廊,选择梁朝以来历代文人咏石诗50首,由30位著名书法家以正、草、隶、篆书写,镌石刻碑。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十一)

落霞亭四面开月洞门,形制一如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亭,也与扬州瘦西湖的吹台、香雪亭相似。落霞亭只有南月洞门可以框入如归舫,其它三个月洞门似乎无景可框,至为遗憾。落霞亭南为船厅如归舫,仅为半舫。落霞亭与如归舫,让人不能不想起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亭和香洲舫。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十一)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十一)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十一)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十一)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十一)

静以致远——苏州吴江静思园(十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