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烟雨——苏州上方山森林公园(九)

标签:
旅游游记杂谈 |
分类: 原创游记 |
治平寺为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僧人法镜创建,初名“楞伽寺”,隋开皇九年(589年),越国公杨素移吴县县治于寺内。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更名治平寺。寺中殿宇随冈阜高下而筑,规模宏大。寺内竹树森蔚,泉石清幽,是文人学士雅集之处。清代,治平寺得到修复,康熙南巡曾居寺内,乾隆六次南巡,六临石湖,寺内辟有行宫为乾隆驻跸之所。那时的治平寺有“锦宫城”之称。乾隆皇帝曾为治平寺题额“水观澄因”,御赐楹联两副,题诗多首。
1956年,治平寺考古调查发现地下古文化层,进行小范围试掘出土铜耨、红衣陶、细泥红陶、印纹硬陶片等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至春秋时代遗物。证明石湖周围早就有人类活动居住。
寺内现存三百余年树龄的银杏一棵,古黄杨数株。
古银杏树高二十多米,树干周长三米左右。
中轴线上依次布局天王殿、大雄宝殿,殿西廊壁镶有乾隆游治平寺所题“御诗碑”、南宋宰相范成大石湖诗碑等文物。
隋朝时,越国公杨素曾把苏州迁到城西上方山下石湖东侧,址在横塘新郭村周围。杨素为解决新城驻军吃水问题,便开挖大井一口,后人称之为“越公井”。由于苏州百姓思念故园,纷纷回迁,苏州新城就废弃了,越公井也少人提起。后来寺僧根据史载的方位,挖了一口井,成了李根源所述之井。民国十五年(1926年)李根源在《吴郡西山访古记》中记录:
“越公井尚存,阔丈余,泉甘冽。隋人刻字井栏,寻不获。毁于兵火?不可知。”民国十六年置一井栏,八角柱形,高33厘米,对边56厘米,圆孔直径28厘米。井栏壁镌刻“越公井,隋开皇十年越国公杨素凿,李根源题,民国十六年
张一鏖补书”。1996年,修复治平寺时,在井上建亭廊。
2007年9月,修整寺园时,在井西南六米处,发掘古井一口。井台四方,每边2.2米,低于地表1.1米。井台由青砖铺成,中有青石制八角台体井栏一个,对边89厘米,中孔直径50厘米,高56厘米。盔口上有绳痕三十余道,最深的可达3厘米。可知年代久远。井栏外面每一面均雕成“回”字形,无字。内壁成正圆形、甚薄。水面距井口不足3米,井内直径2米有余,疑似为已湮没数百年的越公井。
石湖草堂前院的几棵树造型姿态万千。
石湖草堂坐落于治平寺的左侧。
草堂前院的石桌石凳很有特色,巨大的石桌本就是个大砚台。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智晓于寺后筑石湖草堂。明代蔡羽《石湖草堂记》云:“左带平湖,右绕群峦,负以茶磨,拱以楞伽,前阴修竹,后拥泉石,映以嘉木,络以薜萝,然群翠之表。”
明唐伯虎、文征明、王守、王宠、汤珍常在此雅集。文征明为草堂题额,唐寅书联。后人曾在此立五贤祠,纪念五人。乾隆南巡时特赐联额。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文徵明之侄文伯仁绘《石湖草堂图》。图中山岩连绵,石桥通行。松柏掩映,碧波荡漾。湖中扁舟停渡,草堂依山傍水。石阶叠叠,门庭重重。堂上高士独坐,后堂空居寂静。
石湖草堂重建于1996年,草堂为四面厅建,“石湖草堂”款徵明。楹联为雅宜山人王宠书:“取静于山,寄情于水。虚怀若谷,清气若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