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2022-05-27 02:06:42)
标签:

旅游

游记

杂谈

分类: 原创游记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艺圃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最初为长洲(今苏州)人袁祖庚所建,初名“醉颖堂”。袁氏谢世后,此园为苏州文人文震孟(1574~1638)(文征明的曾孙、明末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所得,重加修葺,改名“药圃”。文去世后,药圃衰败,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园归山东莱阳人姜埰(号敬亭,1607~1673)所有,更名颐圃,又称“敬亭山房”。后其子姜实节更名“艺圃”。后来此园又数易其主,但园名仍叫艺圃。清道光十九年(1839),园属绸业公所。到了民国初,由于经济问题,园内房屋出租为民宅,艺圃变得支离零落,不堪入目。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艺圃被列为苏州市古典园林修复规划项目。在修葺时按“修旧如旧”原则,布局、风格与原貌相近。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阊门吊桥位于阊胥路东端,原名虹桥,俗称钓桥,明成化六年(1470年)曾改名为永济桥。吊桥跨阊门外城河,是沟通城内外交通的桥梁之一。宋代初建为木结构,后被冲毁,有里人郑文贵捐资重建石桥,桥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十月建成,耗资十五万贯。明洪武初,改建为石墩木梁桥。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重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翻建为钢筋水泥桥面,石排柱式,东西桥台仍为原构。解放后,扩建了两侧桥面。近年,重新改建成一座廊桥。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阊门,乃苏州古城之西门,通往虎丘方向。 阊门,从清代乾隆年间的《姑苏繁华图》中可以看出,阊门内城门临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楼,类似盘门城楼。外城门靠吊桥,瓮城为长方形,瓮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进“阊门”门楼就向左(向南)进入“专诸巷”前行160米到向左转入“天库前”路,向东前行280米到右转进入“舒巷”,向南前行46米,右拐一个小弯进入“文衙弄”前行47米到“艺圃”门口。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源源泉位于专诸巷及天库前的西街口,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金门市民公社出资将原已淤塞的古井重新疏通深挖,并将品字形三眼井圈改成现在看到的花岗石田字形四眼井圈。

专诸巷在金门与阊门之间,全长556米。古名钻龟巷,又曾名穿珠巷。相传春秋时勇士专诸,刺死吴王僚后遭杀害,葬于此地。后墓地荒废,居民建房,形成小巷,即以专诸作巷名。清代玉雕行业多集中在这一带,故又名穿珠巷。清末,又聚集了许多眼镜店,于是有了一句苏州的俗语:穿珠巷配眼镜,各人的眼光不同。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一座沧桑的木结构骑楼上挂着“文衙弄”的标牌。因明代大学士文震孟居此,故名。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艺圃很小,是一个南北向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也不过只有不到300米,而其面积也只约3900平方米,即6亩不到点。由于它的布局,围着它内部最大的圈子转,不管是顺时针转或者是逆时针转,都可以把它的所有景点都看到,不用走回头路、也不用走重复路。虽然艺圃很小,但苏州园林该有的特色它都具备:亭、台、楼、阁、廊、坊、斋;叠山、理水、小桥、荷塘、曲径、回廊;陈设、家俱、雕梁、画窗......等等一应俱全。因为园林小,特色又全,因而设计者就取其精华和意境而构成。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艺圃的大门并不气派,三间硬山顶平房,明间中间隔有屏门,门楣挂着一块“艺圃”的竖匾。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走过门厅是个小院,靠墙置几块湖石,种一棵枫树、一棵黑松,树下杂栽麦冬、弋尾、杜鹃等花草。点缀得清新淡雅,小巧精致。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旁边斜放一块以“艺圃”作为苏州古典园林例证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标志铜牌。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墙根种植凌霄藤,攀缘于墙面,灰褐色的树皮与雪白的粉墙构成强烈对比,攀缘到墙顶后蔓延开来,绿叶成荫。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身处小弄之中,前后远近都没有人,安静之极。真是小巷幽幽、庭院深深,好像一下子就远离了商店林立、人流如织、车水马龙喧闹嘈杂的城市,体会一把袁氏建园后于门楣上自题“城市山林”的意境。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曲径通幽是苏州园林的布局特色之一,既是曲径,那转角处往往是视角的死角,然而苏州园林的特点就是做到“路有尽头而目不穷尽”,在路尽头或转角处,或台、或门、或窗,用树、石、竹、花草等,做成精致小景,让人感受前方那只是“疑无路”而已,待走到近前,却是在另一边才是“又一村”,艺圃入门的曲径小弄就是这个典型。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在曲径小弄的尽头,是一个三通的门厅,门厅正面门额有一块题为“七襄公所”的匾额,小小的门厅其实是个过道,有三个门,站在门厅中,后面(南)是入门来时的曲径小弄,前面(北)是通向后宅的小路,下中的门(面向西)是通向山水景区。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苏州商人胡寿康、张如松为创建丝绸会馆而购下艺圃。取《诗经》“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句意,将会馆命名为“七襄公所”。

当时绸布业者已有尚始布业公所办了小学,而绸业公所一直将其住宅部分出租,部分照顾行业內家遭巨变的人家居住,并委托其管理。因此至解放,艺圃是基本完好的。苏州绸业公所以七襄为名,即是借织女星暗喻,公所内则奉祀嫘祖。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思嗜轩。姜埰生前嗜好枣子,曾经自己种了几颗枣树。故后,他儿子在树旁建了这间平房,取名“思嗜”,以示对父亲的思念。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枣,甘甜而心赤。姜埰种枣还另一层意思,用以表白自己对朝廷的赤胆忠心。
临池浴鸥——苏州艺圃(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