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西渔隐——苏州网师园(七)

标签:
旅游游记杂谈 |
分类: 原创游记 |
走出“潭西渔隐”右拐,便来到了“月到风来亭”,此亭六角攒尖型,三面临水。底部以黄石堆砌了三个石洞,从水底筑基,下细上粗,高出水面两米,石墩之间临空,好象深潭,亭内设鹅顶靠,供人休息,内为朱色裙板,外贴水磨砖细。
亭内天花板中悬一红木宫灯,亭内悬挂“月到风来亭”篆体匾额,取自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月到风来亭座西向东,亭背后曲廊透迤,向南北两翼伸展开,仿佛亭子张开两臂迎接游人。“月到风来亭”中一面大镜,将明波若镜的水面,天光山色以及对景射鸭廊、空亭等秀美景色映入镜中,大有人在画中之感。
农历八月十五这里是中秋赏月最佳处,届时,你可以看到五个月亮:天上、池中、镜中、月饼和月亮桌(圆桌),“月到风来亭”把人与自然界的风、月、水之间的关系处理的十分亲切。
“竹外一枝轩”和处于西南对角线上的“濯缨水阁”组成了一组对景,“濯缨水阁”架空水上;“竹外一枝轩”濒临水边,前者为虚,后者为实。“濯缨水阁”三面墙体,一面木栏,为实;“竹外一枝轩”空间开敞,不设门户,为虚。两者虚实对比,互相转换,美不胜收。
“濯缨水阁”轻巧,“云岗”浑厚,富有对比,该阁坐南朝北,面阔一间,基部用石梁柱架空,水自阁下而入,屋顶用线条柔软的单檐卷棚歇山,粉墙青砖黛瓦,配以花边滴水,古色古香的戗角起翘,有一呼欲飞之态,阁内四周有窗,凉爽通透,盛夏,在临水一面的长脚寿字扶手栏杆前数鱼,水面凉风习习而来。
俯视池南岸高低起伏,低处出水留矶,井有自然式踏步下达水面,更增添游人浮水之感。
亭周池边到石矶,缩短了人与水的距离,蹲石矶可以掬水,可以玩月,亭子挑出水面,可以与秋风相邀与明月对酌,人与清风、明月相伴,彼此亲密无间,这样就赋予这一处景观以人格灵性,构成自然与人生无限广阔的意境。
因“五峰书屋”和“集虚斋”等楼房体量较大,玲珑剔透的“竹外一枝轩”和“射鸭廊”与楼房形成一组高低参差、错落有致的组群,这一轩一廊不但造型简洁明快,大小高低亲切宜人,而且构成中景增加了景物的层次,使人感到楼房后退了,并增加彩霞池的开阔感。
连接“月到风来亭”,南北有一条高低蜿蜒的爬山廊,它与彩霞池东边的“射鸭廊”呼应、对比,“射鸭廊”笔直,爬山廊婉蜒;“射鸭廊”南面无廊,爬山廊则是完整的南北长廊,“射鸭廊”西面彩霞池,东临白墙,爬山廊东临彩霞池,西面则有文人墨客留下的书法真迹,供游人观赏。
从爬山廊南丘拐便来到“濯缨水阁”,水阁以“濯缨”命名,突出“渔隐”主题,取《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濯指洗涤,缨是系冠的丝带。意思是洁净的水,可用来洗涤帽子,污浊的水只能洗脚了,后人用“濯缨”表示避世隐居或清高自守。
“濯缨水阁”内有两副对联,其一为郑板桥书写:“禹寸陶分,曾三颜四”八个字,引自四个典故,耐人寻味。大意是说古代大禹对一寸光阴的珍惜,东晋陶侃勤奋谦逊的学习态度,曾子每天自我反省精神,颜子不听不为不符合法制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言论。
阁前一座落地屏风,两面分刻八骏马图、三国志人物及花篮博古等图案,阁左右两面配置和合窗,南墙巧借窗外天竹、桂树为景、透窗南望蹈和馆,窗景遥遥相对,窗中见窗,景中见景。
北见较低的“看松读画轩”隐现于树丛,东北向的楼房前后参差,高耸的古柏与贴水的曲桥、石矶亘列于中。
临水的“竹外一枝轩”看上去神似船舫。
“竹外一枝轩”安装吴王靠鹅项形短栏,这是从栏杆坐凳变化出来的坐椅,呈现出姿态优美的曲线,形无定制的造型和具有流动美、动态美、舒展自如的线条,都给人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理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