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西渔隐——苏州网师园(六)

标签:
旅游游记杂谈 |
分类: 原创游记 |
穿过题有“潭西渔隐”砖额的小门,顿觉别有洞天,此处是一处书房庭院,为园主子女读书处,名“殿春簃”又称“内园”。园中有精雅书房,为旧时书斋。
殿春簃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共三间,仿明式结构,屋前有石板平台,围以低石栏,屋顶为卷棚式,线条流畅,回音效果好,是园内听曲的好地方。正门是四扇落地长窗,左右设半窗。
“殿春”出自苏东坡“尚留芍药殿春风”的句意。“殿春”指春末,“簃”指阁楼旁的小屋。
客厅里摆设了南京钟、青花瓶等摆件。南京钟是我国自制的最早的钟,产地在南京,为纯手工制作,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很时髦的物件。
北墙用红木精巧镶边而成的长方形窗景,奇峰湖石与傲雪腊梅、苍翠青竹、阔叶芭蕉、天竹红果相掩映,那静中有动的图案,仿佛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人在室内似在室外,富有诗情画意。
宋苏轼《与潜僧绿筠轩》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所以竹成为隐者名士的代名词。居必有竹,竹子四季常青,因为竹叶的取向各异,能把声波的反射相互抵消,因此竹子有一定的隔音保静功能,竹可使日出有清阴,月照有清影,风来有清声,雨来有清韵,露凝有清光,雪停有清气,竹子潇酒挺拔,宁折不弯,虚心有节,与士大夫文人追求的高尚品德相契合。梅花玉洁冰清,象征着纯洁、坚韧和气节,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梅花为报春花,梅花之香,浓而不艳,冷而不淡,清幽宜人,这正是中国文人不同于西方人重色不重香的独特艺术心态。
殿春簃室内陈设的家具,大多为明式。明式家具具有简、线、精、雅的风格特征。简,就是造型简练,轮廓舒展;线,就是线条流畅,挺拔取胜;精,就是做工精细,结构合理稳固;雅,就是整体和谐,气韵雅清。
小院曾是芍药圃,清嘉定年间,网师园以种植芍药闻名于世。现在芍药圃中植芍药八株,都是名贵品种,芍药花其形多变,其色艳丽,《诗经》中作为男女赠别之花。
“殿春簃”与国画大师张大千还有一段不解的情缘。有资料介绍,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画大师张善孖、张大千兄弟寓居网师园长达5年之久。昆仲二人在此切磋画艺,广交师友,谈文论艺,章太炎、徐悲鸿等名流常欢聚于此,“殿春簃”乃其会客作画之所。
现“殿春簃”仍按张大千兄弟在此生活时的场景布置,并挂有张善孖、张大千兄弟画作多幅。
书房近40平方米,名“檀采蝉蜎之室”,语出张大千一幅画作上的落款。
书房里陈列着线装书、画台等物件。
张善孖善画虎,在园中豢养一只虎,呼作“虎儿”,并以其为模特作画,大千补景而成《十二金钗图》,传为画坛美谈。抗战爆发后,张大千兄弟离开网师园。后来张大千辗转至台湾,仍心系网师园旧居。1982年,大千缅怀其兄念及虎儿,遂题“先仲所豢虎儿之墓”,遥寄苏州,园林管理部门据此刻碑于西墙。
整个小院占地不到一亩,但景观丰富而又不觉局促,富有明代庭园建筑工整柔和、雅谈明快、简洁利落的特色。
正屋门前设有回廊回廊前置石砌平台,平台围以低矮的石雕栏杆,配以石凳,颇有层次。厅堂的旁侧另辟带斜栏的短廊与出口相通,短廊的一侧高墙上巧设花式各异的漏窗数橙,隐约透漏出网师园主景区的景色,使本感闭塞的庭院一隅显得隔而不断、闭而不塞。此间短短的十余米回廊上,采用木栏、石栏、斜栏划分空间,点缀花木,不仅使小院平添生气,而且使局部立面变化多端,层次分明,呈现出一种静谧的美感和朴素自然的意境。
在敞露的“殿春簃”庭院中沿墙设置着姿态各异的山石奇峰。山石奇峰以粉墙黛瓦助姿墙随峰高。在庭院中品评山石,犹如面对以墙为纸,山石峰峦为山水墨色的画幅,在疏密得体的绿树花丛映衬下,使园内景色陡增,驻足细玩令人联想翩翩,意境层出。
小院西南为涵碧泉,泉名取自宋朝朱熹诗“一水方涵碧”之意。据考证,此地旧有根树井,在古柏根下,后来古柏枯死,井也被埋没。1958年整修时,挖出一块湖石,上镌“涵碧泉”三字,深挖其下,果然冒泉,殿春簃一院无水,有了这眼清泉和全园水脉贯通,真是绝处逢生,再次呼应网师园以水为中心的主题。
泉北有半亭,因旁边有涵碧泉而得名冷泉亭。此亭建于1958年,此亭倚墙而筑,体量小,与小院格局很相似,其飞檐翘角非常轻巧,将人的视线引向上空,扩大了空间,丰富了景观。
亭中一块巨大的灵壁石,因颜色乌灰,像展翅欲飞的苍鹰,俗称“鹰石”,相传此石原为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的遗物。
殿春簃小院布局合理,独具匠心。为了少占庭院活动面积,又与墙身结合。得到墙面衬托,采用周边假山布局,取得余脉连绵的情趣,东墙的峰洞假山沿边围成凹凸多变的弧形花台,南面曲折的花台处庭院主轴线上,穿插几快有观赏价值的峰石与白皮松,青枫相互衬托,并与殿春簃对景观赏。花台两侧设磴道而上,为近观林可自由漫步,花台西南为幽泉,不落俗套,并增添无限联想。自冷泉亭沿西墙至西北角假山中间的较低峰石,种桂花、青枫,富有花木假山小品观赏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