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影钟声——苏州枫桥景区(八)完

标签:
旅游游记杂谈 |
分类: 原创游记 |
吴门古韵戏台是景区部主建筑,以精致的雕镂为特色,顶部为龙凤雕刻棚顶,垂透雕花篮挂柱,门窗皆雕刻成花窗。台上背景刻老书画家谢孝思的梅花图,后面是传统,两边出将、入相耳门雕一根藤挂落。是一个观赏性较强的江南民俗建筑。台上如演出江南古乐与歌舞,使古桥、古关、古寺、古河交相辉映,升华出浓浓的古韵。
戏台又和寒山古寺互为对景,从寒山寺门前看过来,戏台高矗于江枫广场前,居高临远,气势恢弘。张充和老先生书写的吴门古韵匾额庄重大气,点出了景区的主题。从这里隔河看寒山寺,黄墙掩映在绿树丛,唐塔高耸出林,能较完整地欣赏到古寺优美的全貌和幽深神秘的气氛。
江村桥全景。江村桥位于苏州枫桥景区内,为单孔石拱桥,建于唐代,清康熙四十五年(1707年)由当地人程文焕发起募捐重建,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拱桥位于寒山寺照壁前偏南,1984年,苏州市政府拨款整修,并列有《重修江村桥记》。
古运河对岸是寒山寺。寒山寺前人头攒动,姑苏城外寒山寺,享誉天下。
江村桥东堍有南北侧引桥,南侧9级石级,北侧10级石级,宽2.1米,向上25级石级到顶,长38.7米;桥面宽2.4米,长2.88米;北堍直接33级石级,底宽3米。石桥栏间用砖封砌。其与枫桥相望,对愁而眠;拾阶而上,闻钟听风。
江枫洲东岸从建筑到布局,极具江南水乡的特色。
广场东边的这条沿河古街,由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过街楼等组成,取名"半砚巷"。
"半砚巷"名字的来历还有个故事。原来枫桥西部有个叫吴岑渚的文人,居住在一个非常简陋的居室,读书的斋室只有几步之宽,除了放一些书籍、笔墨纸砚之外,没有其它任何物品,书房虽简陋,却是门临溪流,朝晖夕阴,云烟变幻。正所谓"室雅何许大,花香不在多。"有一天,吴先生不小心将砚台打破,仍然用半只砚台写字,最后成为书画诗皆能的文人,索性就以"半砚"作斋名。现在将"半砚"用于文化街,由苏州几个著名的青年书画家在此创立了"江枫书画院",决意将国文化内涵博精深,外貌素朴简陋的风格传承下去。
在半砚巷过街楼的北端尽头可见渔隐村和听钟桥。听钟桥是一座全木结构的廊桥,上面是江南民俗建筑三间轩屋,和桥面组成了苏州传统的廊桥,它横卧于运河水湾,视野开阔,是观赏枫桥、铁铃关的最佳处。
在此处亦可观赏到枫桥,优美的桥形,古朴的造型,因为那首《枫桥夜泊》,让它成为苏州最负盛名的古桥。
对枫桥景区的了解也就意味着对苏州有了初步的了解。苏州是个水城,以桥多著称,明代诗人高启说"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
寒山寺普明宝塔为供奉普明祖师舍利之塔,仿唐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四方五层,总高42.2米。台基为花岗岩石材料,高2.1米,宽16米。四边有台阶拾级而上。台基外四角,各立青铜卧狮一座,护持呼应。塔身高30.5米,采用钢筋混凝土薄壁结构,筒壁厚度仅14厘米。塔西东南北四门,各悬“普明宝塔”匾额,分别为赵朴初、谢孝思、费新我、沈鹏题书。塔身出檐飘逸,翼角端正,各层渐次收进,底层对边为8米,第五层对边为5米。五层皆有塔廊平面供人驻足眺望。塔刹高9.6米,由覆钵、仰莲、相轮、华盖、三花蕉叶、宝珠、刹链、风铎等组成。重约12吨,黄铜铸就,外贴金箔,华光四射。
普明宝塔的重建,使我国绝迹多年的木构唐塔再现。
门楼背面题为“妙利宗风”,源自寒山寺的初名“妙利普明塔院”。
门楼正面上题“寒拾遗踪”,“寒拾”指寒山寺曾经的两位唐代高僧寒山、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