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岚浮——苏州虎丘山景区(三)

标签:
旅游游记杂谈 |
分类: 原创游记 |

冷香阁,历史并不长,1917年由苏州富商发起修建,意在建造一处冬季赏景的去处。冷香阁周边遍植红梅、绿梅,冬季美景可想而知。

关于千人石名字的来历,还有夫差杀害为其父阖闾筑墓的一千多工匠以保守秘密的传说。但这个说法过于血腥,与虎丘的主旋律不太契合,还是不予采信为好。唐陆广微《吴地记》载“池(剑池)边有石可坐千人,号‘千人石 ’。”

生公讲台。生公是中国晋代著名高僧竺道生,当时他主要阐述涅磐经,宣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是为旧学所不容,遭到排挤,将他贬出京城,于是他到处云游来到虎丘,在这里讲经,当时听他讲经的人很多,当他讲到一切恶人皆能成佛时,其中有一块石头突然之间向他微微点头示意,意思仿佛是说“我懂了。”这块石头就是池中的点头石,当时正值严冬,但池中的白莲花却竞相开放了,池水也盈满了,所以有“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的说法。

点头石。千人石东北角凹陷处积水成池,池中生长有白莲,故称“白莲池”。池中心有石兀立,上镌“点头”二字。传说中,竺道生讲经不仅让信众叹服,也让白莲池中的这块顽石频频点头。于是,这块石头就有了“点头石”的名字。

二仙亭。这亭子原来是宋代建筑,重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在这亭子中有两块石碑,分别雕着二位神仙,一位是陈抟,另一位是吕洞宾。相传有一天这二位大仙在这里下棋,一位樵夫看到,于是就走过来看他们下棋,看完一盘棋,回到家中,可是谁也不认识他,后来人们从他的衣着猜想他是几千年以前的人。所以有这么一句话,“仙人一盘棋,世上已千年”。说明虎丘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在亭中有两幅对联,一副是:“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

虎丘剑池四个大字原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之子颜頵所书,当时为避唐高祖李渊父李虎的名讳,故意把“虎”字写成了“五”。唐以后,又有人把“五”字改回了“虎”,因此也就有了“真剑池,假虎丘”的说法。

转过“别有洞天”月亮门,就是大名鼎鼎的“剑池”,也就是传说中夫差埋葬父亲阖闾和3000柄宝剑的地方。


虎丘最为著名的二大景点,一是虎丘塔,另一个就是剑池了。称它为剑池原因有三个,一是如果从上面看,这池宛若一把平铺的剑;另一原因是传说当年为吴王阖闾殉葬有扁诸、鱼肠宝剑三千把,故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秦始皇与孙权都曾来这里挖过剑,剑池就是由他们所挖而成的,其实剑池是天然形成的。剑池可以说是虎丘最为神秘的地方,传说吴王阖闾墓的开口处就在这里。


剑池不是很大,40多米长,水深6米左右,南宽北窄,形似一把利剑,水深幽幽,神秘莫测。池壁上镌有多处摩崖石刻,应该是中国名胜古迹中,单位面积里石刻密度最大的景点。

崖左壁有篆文“剑池”二字,据传为王羲之所书。据说王羲之用这两个字换了虎丘寺和尚的两只鹅。而这两只鹅换了字后,又化成了龙虎回到了虎丘山。

四个蓝色的字体是“风壑云泉”,这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书写的,这四字将这里的景色完全概括于其中,意思是您站在这里侧耳可听风声,举目可观赏岩石,抬头可观云彩,低头可看流泉。


多宝石经幢。经幢上刻有几座佛像,因为平面呈八角形,故俗称八棱碑。


石观音殿遗址。北宋天圣年间,湖州臧逵臧宁兄弟侍奉双亲十年如一日。臧逵积劳成疾,经济拮据。他洁斋诵观世音菩萨名号,晚上梦见白衣人针其耳,毛病马上好了。臧逵善画,臧宁精刻,俩人发愿雕观音像,但不清楚具体的模样,有一天臧逵又梦见了白衣仙人,醒来连忙追忆,所绘大士容貌清秀,慈祥可亲,体态健美,神态庄重,使人肃然起敬。时人看了无不称好,谓之应梦观音,传为佳话。


孙武子亭在千人石东土丘之上,为纪念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将领孙武而建。
孙武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他所写的《孙子兵法》是世界兵书的鼻祖。孙武执法严明,吴王也以国家大事为重,对孙武更加敬重。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亭子是“孙武子亭”,是为纪念孙武所建的,1985年张爱萍同志为此亭题匾,同时题写了“孙子兵法,克敌制胜,娇娘习武,佳话流传”刻在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