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螺伏水——苏州西山岛石公山(七)

标签:
旅游游记杂谈 |
分类: 原创游记 |

一线天岩石裂隙之中的“一线天”。一线天的宽度极窄,仅容一人通过。如果长得胖一些,还有些勉为其难。而且台阶角度陡峭,大概超过了60度。台阶面太窄,只够放下前半只脚掌;角度也太陡,非得采用手脚并用的姿态不可。台阶一共五十三级,象征五十三参。

摩崖石刻“一线天”三字为苏州书画家谢孝思所书。一线天原名“剑楼”,又名“风弄穿云洞”。只见天公巨斧劈岩而成壁立矗峭而成,高四丈,宽窄不一的十多米的石弄两壁青苍,石隙成缝,狭小仅容一人上下的一线天,较苏州天平山的一线天还狭窄且陡峭。

石公山的“一线天”感觉比天平山的“一线天”更长更险。半山石壁耸立,壁间有一石隙,如劈似削,如线垂挂宽不盈尺。


于“一线天”顶部俯瞰。

联云亭伫立在石公山的最高处,因原有联云障石景而名。

在“联云亭”中向西、向东看去,都是湖水。阳光照射下的湖面,浮光掠彩;远处浮现着两座小岛,忽隐忽现。一切是那么安宁,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湖中有几座玲珑的小岛浮现,宛若仙境。

太湖中游船穿梭。

出联云亭西行,行走在石公山巅。

石公山顶巨石横陈,林木苍翠。

旱井在归云洞背后的山顶上。巨石直立围拱,犹如水井,因无积水,故称旱井。它实际上是一个被淤泥堵塞的石灰岩溶洞口。经初步探测,洞深30余米,是一个很有观赏价值的朝天洞。

悬崖峭壁下的山路蜿蜒盘旋而下。

青翠挺拔的柏树,依崖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