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幽兰——艺圃(一)

标签:
旅游游记杂谈 |
分类: 原创游记 |


艺圃位于文衙弄5号,经吴趋坊,穿小弄堂,七拐八拐,终于来到艺圃门前。

艺圃很小,是一个南北向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也不过只有不到300米,而其面积也只约3900平方米,即6亩不到点。由于它的布局,围着它内部最大的圈子转,不管是顺时针转或者是逆时针转,都可以把它的所有景点都看到,不用走回头路、也不用走重复路。虽然艺圃很小,但苏州园林该有的特色它都具备:亭、台、楼、阁、廊、坊、斋;叠山、理水、小桥、荷塘、曲径、回廊;陈设、家俱、雕梁、画窗......等等一应俱全。因为园林小,特色又全,因而设计者就取其精华和意境而构成。

对着正门的墙壁离大门仅仅二、三米,一个花台小景,上置二三块小太湖石,一颗直立的枫树,一颗斜斜的松树,几丛草,就有了深远的感觉。

左手边立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文化遗产”铜牌。

墙根种植凌霄藤,攀缘于墙面,灰褐色的树皮与雪白的粉墙构成强烈对比,攀缘到墙顶后漫延开来,绿叶成荫;现在七月份,正是它的花期,桔红色花像一个个小漏斗,又像一个个金钟,缀于枝头,迎风飘舞,格外逗人喜爱。

人走在长长的石子小路上,极目望去,似乎是在无尽的山间小路上,向前走去,也没有那种墙壁迎面而来的压迫感。
身处小弄之中,再也感觉不到夏天的酷热,前后远近都没有人,安静之极。真是小巷幽幽、庭院深深,好像一下子就远离了商店林立、人流如织、车水马龙喧闹嘈杂的城市,体会一把袁氏建园后于门楣上自题“城市山林”的意境。
在曲径小弄的尽头,是一个三通的门厅,门厅正面门额有一块题为“七襄公所”的匾额,小小的门厅其实是个过道,有三个门,站在门厅中,后面(南)是入门来时的曲径小弄,前面(北)是通向后宅的小路,下中的门(面向西)是通向山水景区。
七襄公所。当时绸布业者已有尚始布业公所办了小学,而绸业公所,一直将其住宅,部分出租,部分照顾行业內家遭巨变的人家居住,并委托其管理。因此至解放,艺圃是基本完好的。苏州绸业公所以七襄为名,即是借织女星暗喻,公所内则奉祀嫘祖。
思嗜轩。姜埰生前嗜好枣子,曾经自己种了几颗枣树。故后,他儿子在树旁建了这间平房,取名“思嗜”,以示对父亲的思念。
烟霞心与洁,水月性常明。
轩畔一亭临水,名乳鱼亭。亭名最早见于清·汪琬《艺圃后记》,该亭为明代旧物,为四角正方亭。
乳鱼亭是苏州园林中唯一明代遗构的亭子。亭为方形攒尖顶,高3.05米,边长3.32米。其木构部分相当奇特,亭中有八柱十二斗拱,在转角斗拱间,又置有四十五度角的月梁,天花板又以四个散斗承托,这种构造在其他亭子中很少见。尤其珍贵的是在斗拱、月梁、枋和天花板上,都有造型独到的草龙图案,更为别处所罕见。亭东南水湾上架一明代平弧形三跨石梁桥,名乳鱼桥,为苏州园林中的孤例。
乳鱼是指很小的鱼。乳鱼亭匾额为张辛稼所书。抱柱联有两幅:“荷淑傍山浴鸥,石桥浮水乳鱼”为韩秋岩撰句,程可达所书。“池中香暗度,亭外风徐来”为朱延春撰句,钱太初所书,从两联中也能品味出乳鱼亭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