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声依旧——枫桥景区(二)

标签:
旅游游记杂谈 |
分类: 原创游记 |
听钟桥是一座全木结构的廊桥,上面是江南民俗建筑三间轩屋,和桥面组成了苏州传统的廊桥,它横卧于运河水湾,视野开阔,是观赏枫桥、铁铃关的最佳处,体现了江南小桥流水特点。沿用了历史上古桥的名字"听钟桥",丰富和发展了景区桥文化。
“听钟桥”南面挂匾“迎旭”。
听钟桥正中挂匾题为“心洲步月”。晚上,在月光的照耀下,漫步桥上,会感觉到唐时的明月今日又还。故著名书画家吴木为其书匾"心洲步月"。
唐寅诗碑。唐寅也就是明代才子唐伯虎,29岁的乡试第一名,后得南京解元,因涉及科场舞弊案,而断送了仕途。于是潜心学艺,诗书画无所不精,民间传说他画的虾,往水里一丢,"毕剥毕剥"全活了。不顺的生活经历使他有点玩世不恭,年少才高又使他羁骜不驯,自刻一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因为"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而家喻户晓。
唐伯虎居住在阊门桃花坞,喜欢游山玩水的他,枫桥是他常来的地方。也写了不少有关阊门枫桥的诗,都非常形象生动,他在这块生活的土地上是用了心思认真写的。这里是一首《枫桥有感》:
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月色迷烟雾。
谯阁更残角韵悲,客船夜半钟声度。
树色高低混有无,山光远近成模糊。
霜华满天人怯冷,江城欲曙闻啼鸟。
这首诗描写出枫桥傍晚到深夜,不断变幻,朦胧迷人的景色。清末以来的荒芜,已失去了这样的诗意,江枫洲的建成,使唐寅这首诗的美妙诗境重又浮现在枫桥景区。
听钟桥北面挂匾“待月”。
张继坐像,像座前有石牌刻有《枫桥夜泊》诗和张继生平的介绍。
寺院是“晨钟暮鼓”的,据说《南史》中有关于“夜半钟”的记载,把“夜半钟”写进诗里的从唐代以后就有许多诗人,但是能够流传千年并且至今名气不衰的,可以说唯有张继。
在唐代诗人中,张继算不上大家也不是名家,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记载,其诗在南宋时仅存三十多首。《全唐诗》中,只存四十余首。《枫桥夜泊》可以说是他最著名的诗,在文学史上青名永存,不必刻意追求以量取胜,只要短短一首《枫桥夜泊》足矣。
接官厅
枫桥旁立有集字恢复的宋代宰相王珪书写的《枫桥夜泊》诗碑,为“张继诗第一石”,极具欣赏价值。
枫桥跨古运河支流,位于寒山寺西北,始建年代不详,长近四十米,宽五米余,跨度十米。东与铁铃关相衔,古时候是城西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军事要塞。在《寒山寺志》记载中,枫桥建造时间早于寒山寺(南朝梁代天监年间)。
《大清一统志》记载,桥原本不叫枫桥,这里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水匪倭寇经常进犯,故当时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策安全,因而叫封桥。
“江枫洲”石坊
当年张继夜泊时所见的唐代古桥早已不存,枫桥有记载可考的修建有明崇祯末、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同治六年(1867),最后一次整修是1985年。被列为江苏省级文保单位。
铁铃关又称枫桥敌楼,是明朝嘉靖年间苏州军民为抗击倭寇,加强金阊一带的防卫而修建的。平时可以登高瞭望,巡视戒备,战时可以举烟报警,藏军固守,与关前的河道、桥梁构成一道扼守苏州城西的重要军事屏障。
铁铃关是苏州人民抗击倭寇留下的唯一较为完好的遗迹,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关上楼阁是1987
年重建的,下部基台仍是明清古物。铁铃关是古驿道和古运河进入苏州城的水陆交通要塞。桥关相连,是江南古关隘的典型,至今已不多见。
面向枫桥的关楼上,高悬着已故书法家吴进贤书写的“御寇安民”匾额,柱联为:“雄关通浒墅,古寺对寒山。”谭以文书。
枫桥边的“枫桥夜泊”石。
重新制作的“铁铃关”金字朱匾高悬于关楼之上。
关楼里悬挂着“威震三关”牌匾。
游船驶过枫桥。
“接官厅”前的码头边题有“夜泊处”三字。
“铁铃关”北有石亭一座,名为“梦诗亭”。
凉亭里的猫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