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人类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出现了精神性劳动和手工劳动两种方式。从劳动的意义上来说两者并无什么不同,都有着能够表现自身特点的创造性和艺术性,都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是因为其本身所体现的社会价值有所不同,所以从事这两种劳动的群体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和获得的财富分配就有很大的不同。这种差异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这只能说明社会对这两种劳动所产生的社会价值的认同和需求有所不同,但是决不能说明从事这两种劳动的群体在身份和社会地位上有何差异。
但是有一点会越来越明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劳动者的工作不可避免地添加进了某些现代化工业手段而使这种工作丧失了相当多的能够显示手工特有的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成分,这就使得手工劳动者的劳动过程显示出了简单化和单一化的特征,而显示不出或者淡化了劳动者的思考力元素。这就会从客观上减弱劳动者正常的自我意识及其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认定程度,从而让他们容易产生一种自轻自贱的心理。这种心理往往象潜流暗河一般在手工劳动者一代代的传承中,渗透弥散到整个劳动队伍阶层,并形成一种集体性的共同意识,它将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手工劳动者对精神性劳动者产生群体性强烈抵触对峙情绪的一股强力。所以,如果不对这种心理进行迅速而合理的调整,就会引发并加重两种劳动群体之间的矛盾,使得社会产生一系列的不安定因素。
那些文明程度较高、发展良好的国家的社会管理者们很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通过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来调整这两种劳动群体之间的社会财产分配间的不平衡关系,从而弥补了手工劳动者因自身的劳动所产生的相对低廉的社会价值所造成的低收入的缺憾,并且让他们在心理和情感上普遍感受到了整个社会对他们自身劳动和身份地位的认可和尊重。
另外,这些国家长期以来的基督教天主教的信仰习惯使民众在精神上都有所归依,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不仅让所有的人都获得一种身为上帝之子的荣耀感,同时也树立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的良好行为规范,他们在心灵上有强烈而鲜明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所以在这样的国家里基本不存在精神性劳动者轻视或歧视手工劳动者的社会现象,社会呈现出一种比较稳定安和的状态。
而在那些落后而缺失信仰的国家里,这种轻视或歧视就像癌瘤恶性细胞一样无处不在,几乎扩散到了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城市人歧视乡下人,脑力劳动者歧视体力劳动者,有文化有知识的歧视那些文化程度低或没有文化的群体,收入高的歧视收入低的,这些现象不仅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互不尊重互不信任的关系,而且还很快衍生出一种等级意识,从而形成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同时,当这种歧视成为民众普遍具有的社会心理时,人们对于自身职业的规划和选择就会以这种畸形心理为指挥棒,会盲目地崇尚和追求高学历,宁肯放弃自己对之感兴趣的学科专业或适合自身的职业,也要拼命在那些收入高有社会地位的精神性劳动职业中为自己挣得一席之地。但是作为给社会的文化教育、经济建设以及人类文明提供重要文化元素和科学技术支撑的精神性劳动是难以在短期内出现象手工劳动那样保质保量的产品的,所以很多精神劳动者在其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中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迷惘和萎靡甚至是平庸的状态,从而造成了社会专业人才的大量浪费,同时也湮没了很多在非自身专业领域或职业范围之外本来有着卓尔不群的才华和造诣的人。这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及其个人命运来是说无疑都是一种重大的损失和人生的重大缺憾,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无可挽回的悲剧。
我相信通过提高手工劳动中劳动者自身的思考力并渗透更多的文化元素的方式,就会逐渐消弭以上的这种劳动歧视,从而拉近两种劳动者之间心灵的距离。同时我们也能够很容易地看到在手工劳动中蕴藏着一种绝对优于精神性劳动的元素,即手的灵活运用。正是手的劳动刺激了大脑的发育和灵动。无论现代文明程度有多么高,最终,人类世界的发展和进步还是依靠着人的大脑和手的力量来实现的,我们应该对此保持乐观的态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