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教育孩子,父母需先成长
大人的焦虑影响孩子的心理结构
「别输在起跑线上」式竞争焦虑
小敏看到同一小区的家长送各自的孩子去学钢琴、芭蕾,或者学识字和英文,并且小有所成,就有些按捺不住,也想送自己四岁的儿子去学点什么。而像小敏这样的父母大有人在,总觉得学习要从娃娃抓起,不能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有的父母觉得如果自己的孩子比别家的更聪明,内心就会获得一种优越感。这其实是父母把自身的生存焦虑和社会竞争性强加给了孩子,这样的父母本身有着较强的不安全感,想通过孩子来缓解自身的焦虑,他们甚至会期待孩子能承袭自己没有完成的人生理想。
其实这样的方式对幼儿的心理结构发展有弊无利,著名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不要破坏孩子设计内在生命的软蜡。孩子会有一个自我心理建构过程,我们只需要发现、辅助并引导。心理学家认为,0-2岁儿童属于感知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只凭感觉和动作来适应外界环境,并在适应过程中发展他的感知和动作技能。而3-6、7岁的儿童则属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儿童有了运用符号的能力,但此时儿童也只是表象型思维,富有直觉性,只能认识简单的字词。大规模丰富地学习,还得是7岁以后孩子的思维优势。且幼儿的基本活动还是游戏,在游戏中进行全方位发展。如果让孩子过早地报各种补习班,可能扼杀了孩子玩耍的天性。尤其不按照儿童兴趣来报班,儿童会非常排斥,起不到好的学习效果。此时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来顺势教育,不能揠苗助长。
「我不爱你」式磨难教育
有些父母为了提高孩子长大后对挫折的应对解决能力,会特意设置一些成长障碍。如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有条件地付出爱,如果孩子没达到条件就让孩子觉得「我不爱你」,有的父母正话反说,明明是爱孩子,希望孩子好,但却会通过打骂的方式来教育,让孩子感到不舒服,不被爱,如此,为了赢得父母的爱,孩子得付出加倍的努力。这种教育下的孩子会患上爱的匮乏症,他们可能从此很难再相信别人的感情,心理上缺乏安全感,虽然努力做事,但却缺少满足感和成就感,成为工作的机器,感情关系也很难健康。他们往往会寻找多个感情对象,不断开始,不断失败,难以体会到真爱,内心会有强大焦虑感。
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顺其自然表达对孩子的爱,并且让孩子真实感受到这份爱的流动,让孩子学习到给爱的适宜方式。只有内在满溢着爱的孩子,内在才会更加平和与安心,他们感到自己被全然接纳,于是更会调动内在兴趣资源与本来生命力,发展得更为良好。感情关系也就更容易幸福知足。
「你不行」式的越俎代庖
孩子在学前期面临很多发展任务,他最需要的就是大人的帮助支持但有些大人却忽略了孩子内部自然生长的顽强生命力,会说:「你不行,听我的。」对孩子的发展越俎代庖,不给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于是天然的生命能量被挫败。孩子一方面可能会变得过分顺从,被迫放弃自发活力,全然服从你的权威,这类孩子长大后是典型的乖乖儿,但自信心不足,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另一个极端就是孩子变得很叛逆,觉得你不能理解他,特别不听从你的管理,长大后严重的会有反社会以及边缘性人格倾向。
「你不行」式教育方式,需要用「你能行,你真棒」来代替。夸赞孩子每一个自然发展的瞬间所表现出的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不断提升他的胜任能力,让他信任自己的机能,而慢慢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不需要依赖任何权威。
面对新式教育,父母该如何选择?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如国学教育、华德福教育、蒙台梭利教育、博雅教育等新式儿童教育机构。中西合璧,举不胜举。很多新式教育重视以人为本,对儿童的身、心、灵、精神进行整体平衡教育,孩子的个性、创造和成就都会得到认同和尊重。新式儿童教育倒是可以弥补传统教育重智商不重情商等整体性培养、重共性但不重个性的缺点。
孩子在学前阶段,他们的优势仍然是右脑的感性天赋。他们喜欢通过颜色、形状、声音、味觉等直观的东西去认识事物,表达感受。新式教育注意陶冶孩子积极的情绪体验,让他们爱上自己正在从事的活动,他们自然会根据兴趣坚持下去,努力探索,并满怀喜悦。
然而,新式教育又需要一个中国化、现代化的过程。文化心理学认为,西方人比较讲究个体主义和个人自由,有精神超越倾向;而东方人比较讲究集体主义和整体和谐,还是有功利化倾向。经过西方新式教育的儿童也需要融入到华人世界中,而不是过于注重个人自由,以后生活道路变得有些太我行我素。同样,那些接受新国学教育的孩子,也不能抱残守缺,拒绝现代性的东西。只要抱着整体启蒙的思想,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现实,新式儿童教育也是可以选择的。但如果家长自身没有觉悟,不自我成长,那么再好的新式教育也不一定能有利于孩子。
大人的焦虑影响孩子的心理结构
「别输在起跑线上」式竞争焦虑
小敏看到同一小区的家长送各自的孩子去学钢琴、芭蕾,或者学识字和英文,并且小有所成,就有些按捺不住,也想送自己四岁的儿子去学点什么。而像小敏这样的父母大有人在,总觉得学习要从娃娃抓起,不能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有的父母觉得如果自己的孩子比别家的更聪明,内心就会获得一种优越感。这其实是父母把自身的生存焦虑和社会竞争性强加给了孩子,这样的父母本身有着较强的不安全感,想通过孩子来缓解自身的焦虑,他们甚至会期待孩子能承袭自己没有完成的人生理想。
其实这样的方式对幼儿的心理结构发展有弊无利,著名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不要破坏孩子设计内在生命的软蜡。孩子会有一个自我心理建构过程,我们只需要发现、辅助并引导。心理学家认为,0-2岁儿童属于感知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只凭感觉和动作来适应外界环境,并在适应过程中发展他的感知和动作技能。而3-6、7岁的儿童则属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儿童有了运用符号的能力,但此时儿童也只是表象型思维,富有直觉性,只能认识简单的字词。大规模丰富地学习,还得是7岁以后孩子的思维优势。且幼儿的基本活动还是游戏,在游戏中进行全方位发展。如果让孩子过早地报各种补习班,可能扼杀了孩子玩耍的天性。尤其不按照儿童兴趣来报班,儿童会非常排斥,起不到好的学习效果。此时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来顺势教育,不能揠苗助长。
「我不爱你」式磨难教育
有些父母为了提高孩子长大后对挫折的应对解决能力,会特意设置一些成长障碍。如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有条件地付出爱,如果孩子没达到条件就让孩子觉得「我不爱你」,有的父母正话反说,明明是爱孩子,希望孩子好,但却会通过打骂的方式来教育,让孩子感到不舒服,不被爱,如此,为了赢得父母的爱,孩子得付出加倍的努力。这种教育下的孩子会患上爱的匮乏症,他们可能从此很难再相信别人的感情,心理上缺乏安全感,虽然努力做事,但却缺少满足感和成就感,成为工作的机器,感情关系也很难健康。他们往往会寻找多个感情对象,不断开始,不断失败,难以体会到真爱,内心会有强大焦虑感。
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顺其自然表达对孩子的爱,并且让孩子真实感受到这份爱的流动,让孩子学习到给爱的适宜方式。只有内在满溢着爱的孩子,内在才会更加平和与安心,他们感到自己被全然接纳,于是更会调动内在兴趣资源与本来生命力,发展得更为良好。感情关系也就更容易幸福知足。
「你不行」式的越俎代庖
孩子在学前期面临很多发展任务,他最需要的就是大人的帮助支持但有些大人却忽略了孩子内部自然生长的顽强生命力,会说:「你不行,听我的。」对孩子的发展越俎代庖,不给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于是天然的生命能量被挫败。孩子一方面可能会变得过分顺从,被迫放弃自发活力,全然服从你的权威,这类孩子长大后是典型的乖乖儿,但自信心不足,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另一个极端就是孩子变得很叛逆,觉得你不能理解他,特别不听从你的管理,长大后严重的会有反社会以及边缘性人格倾向。
「你不行」式教育方式,需要用「你能行,你真棒」来代替。夸赞孩子每一个自然发展的瞬间所表现出的对问题的解决能力,不断提升他的胜任能力,让他信任自己的机能,而慢慢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独立解决问题,不需要依赖任何权威。
面对新式教育,父母该如何选择?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如国学教育、华德福教育、蒙台梭利教育、博雅教育等新式儿童教育机构。中西合璧,举不胜举。很多新式教育重视以人为本,对儿童的身、心、灵、精神进行整体平衡教育,孩子的个性、创造和成就都会得到认同和尊重。新式儿童教育倒是可以弥补传统教育重智商不重情商等整体性培养、重共性但不重个性的缺点。
孩子在学前阶段,他们的优势仍然是右脑的感性天赋。他们喜欢通过颜色、形状、声音、味觉等直观的东西去认识事物,表达感受。新式教育注意陶冶孩子积极的情绪体验,让他们爱上自己正在从事的活动,他们自然会根据兴趣坚持下去,努力探索,并满怀喜悦。
然而,新式教育又需要一个中国化、现代化的过程。文化心理学认为,西方人比较讲究个体主义和个人自由,有精神超越倾向;而东方人比较讲究集体主义和整体和谐,还是有功利化倾向。经过西方新式教育的儿童也需要融入到华人世界中,而不是过于注重个人自由,以后生活道路变得有些太我行我素。同样,那些接受新国学教育的孩子,也不能抱残守缺,拒绝现代性的东西。只要抱着整体启蒙的思想,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现实,新式儿童教育也是可以选择的。但如果家长自身没有觉悟,不自我成长,那么再好的新式教育也不一定能有利于孩子。
后一篇:你分得清你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