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身,安心,安天下

(2010-04-15 10:26:50)
标签:

天命

因缘

太虚法师

身心

沙和尚

中国

教育

分类: 心理學

“安”是指外安其身,内安其心。

心安就有平安、利人便是利己

婚姻说到底,是个安身与安心的问题。在中国,很多人寻找终身的婚姻关系时,标准一般有两个:或视对方有否令自己“安身”的物质条件,所谓门当户对;或视对方身上是否具备能令自己“安心”的因素,追求爱情。兼具“安身”“安心”的,天作之合。否则,就要看个人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便有不同的烦恼。

《论语》曰“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既知天命,则首先就要安身,只有身心安顿,方知天命所达。“安身立命”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也是我们先祖生活的基本方式之一。安定生活是每个人生命延续的最基本要求,离开了这一点,则就谈不上什么立命。孔子说的“立命”包括了身心的安顿,更重要的是,还指出了不仅要做到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满足,而且还要有精神境界的提升。这一点被佛教所发挥,有一位长沙和尚居无定所,徇缘接物,随请说法。一位僧人向他请教:“学人不据时地如何?”长沙反问:“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僧人“不据时地”就是找不到自己的身心所归,因此长沙和尚才要反问他,那你向何处去安身立命呢?由此可见,要在整个社会生存下来,“安身立命”这个规律是无法抗拒的,也是每个人来到人世间之后必定要走的一遭。

  由“安身立命”又引出了“安心立命”的话题。本来,“安身立命”里已经涵括了“身心安顿”之心灵提升的命题,似无必要再单独加以提出讲说。但是与“安身立命”相比较,“安心立命”同样也对人们的生活显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佛教高僧太虚法师,是一位善于做思想工作的导师,他曾经说过:“皆现象世界之行事,而非实体世界之修养也。

人之所以内心不安的原因,归结起来不外是嫉妒心、担心、嗔恨心、愤怒心、贪心,以及种种矛盾冲突。这冲突包括自己与自己,或自己与他人之间,以及现实和想象或期待之间的落差。

譬如嫉妒心,有时我们看到别人的表现好,心里就会不舒服,其实别人有好的表现应该要赞叹欢喜,感同身受。而且对别人的成就,我们也可沾一份喜悦,甚至起而效法。与其嫉妒别人,不如去了解他人能够成功的原因,并且看看自己要怎么做才能够像他一样优秀。但是,有时别人能得到的,也许自己付出了同样的努力还是得不到,这时就要想到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因缘福报不够,只要再努力,然后加上因缘福报的促成,自然就会成熟了。

所以别人的成功,一定也是辛苦努力来的,即使不是这一生的辛苦,也是过去生累积而来的。有的人会对别人生来有钱、有地位,感到不服气,觉得自己辛苦一辈子,既没有钱,也没有福气。这时我们就要想到,这是别人过去世努力修来的结果,不用羡慕,也不需要嫉妒。

另外,贪心也是常使人心不安的原因,能够得到的不叫贪,得不到的却想要,这才是贪。贪得无厌是很痛苦的事,其实能够得到的自然会来,所谓水到渠成,根本不必挖空心思去想、去和别人争,只要努力去经营,自然会开花结果。如果成果没出现,表示因缘尚未成熟,也不必为此难过。能够这样想,就可以消除因贪而产生的痛苦了。

事实上,内心不安,多半是庸人自扰,自寻烦恼。当觉照到心不安的时候,可以先了解心为什么不安?找到原因之后,就会发现很多烦恼都是没有必要的。例如参加联考,有的人考完试,每天等着发榜,心里等得很不安,一直在担心会不会上榜?究竟考上哪里?这时如果能转念一想:“反正都已经考完了,担心这么多也无济于事。至于发榜以后究竟会怎么样,到时候再来打算,现在担心也没有用。何必自寻烦恼?”这样一想,马上就会心安,觉得自己的胡思乱想真是无聊!

所以,人不安心的时候,可以反思,问问自己不安的原因是什么?如此一反问,很容易就会发现往往只是自己想太多,事实上,没有什么值得烦恼和难过的。经过这样的省思,心就会安定下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