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入心,入心的教育

(2010-04-15 10:13:30)
标签:

中年人

人性

中国式管理

小孩

人盾

教育

分类: 心理學

教育入心,从感受与沟通入手。我们初为人父人母,基本上是不懂得教育与沟通的,因为学校所学的,我们要还原为,原始的沟通方式,才能教育入心。试想幼儿的沟通方式是什么呢?不是言语,不是表情,而是感受,由我们去感知幼儿当时的感受,幼儿去感知父母的对待。这就是最原始的沟通。而我们会因为学习的习惯而淹没了,这原始的沟通技巧:感受与关怀。

教育入心,入心的教育,就得从小孩本身的接受力,领悟力,创造力,来做引导。(引导又是一门学问)要根据小孩能理解的能力,来引导而不是用我们已知的知识,来教导。引导是小孩给答案,给过程,我们做引发他作答的过程,引发他讨论的过程,有点耗时间的。在这一切讲求速成,讲求并比的结果论下,我们真的该学学,爱因斯坦与爱迪生的妈妈的教育方式,引导而不压迫。沟通是修为,不是输赢,对小孩也是。

教育入心,入心教育是成就小孩的自信与能力,兴趣的做法,是陪幸福小孩成长的做法。也是亲子关系以后更亲密的做法。我想很多很有大成就的名人,都是被这种教育入心,入心教育所教育出来的。


品行,挫折能耐力,勇气,都是教育入心,入心的教育教导出来的。因为学习必定有困难要克服,要坚持,要不为眼前的利益(贪玩)所引诱;而这些都是因为运用了最原始的沟通方式:感受与领受所引导而成的!想想那么多很会考试的人,最后能有大成就的又有多少呢?教育入心,入心教育,是成就小孩未来快乐与有意义的幸福。

 

以“情”入“心”
以“情”入“心”,将“人性化”渗透到对学生的评价中,将传通 “生硬”变为“温馨”。
        1. 对优等生采用激励的手法。在瞄准他们优点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用生动贴切的语言,激发他们自强、上进的动力。
         2.对中等生采用表扬的手法。指出他们在某一方面干的也很不错,让他们更乐于去努力,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长处。
         3. 对后进生采用鼓励的手法。让他们克服困难,抛弃自卑,树立自信,鼓励他们大胆上进,不断进取。
        总之,操行评语的写作既要体现学生的实际,又要展现学生的个性,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由情入理的人性管理
管理是全世界都在研究的一门科学,但是,管理是不能移植的,管理必须要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才能够产生好的效果。现代化管理在美国那种背景下行得通的就叫做美国式管理,在中国这种文化背景下行得通的就叫做中国式管理,如果用在海尔行得通,就叫做海尔式管理。每种管理的方式都不一样,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很独特,对于中国人来说,更讲究人性和合理性,因此,中国式管理又称作人性管理或者合理性管理。

管理的对象是人,我们只有把人当作人盾,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作用。什么都在为化,只有人性不变,人都不喜欢被人“管”,但是都喜欢被人“理”,领导者只有尊重人性,管好事情理好人,才能真正做好工作。现在很多公司都有人力资源部门,这是视人犹物,人不是资源,人是宝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正的宝藏。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必须要开发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之处,才能用已之长,避已之短。如果一个公司里所有的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那将创造无穷的价值。

合乎情、理、法

中国人是最讲面子的,只有尊重他,给他面子,照顾到他的情绪,他才会诚心诚意地给公司工作。作为领导一定要给下属足够的面子,遇到事情,最好让他自动说出道理来。由情入理是处理问题的人性化方式。作为下属,首先是服从领导的管理,先仔细地听明白上级交待的任务,然后再根据实际状况,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及时向上级报告。做事情只有合乎情、理、法,才能把事情

作为公司,管理一定要制度化,但制度必须合理。这要求公司在建立制度时就要合乎人性,最好是由下而上来制定,上下多交流,彼此尊重,自然孕育而成的制度,就会合乎人性,容易做到上下协调,令行禁止。

 

要诀是顺着人性的需求来管理

中年人怎样防止病从“心”入呢?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补充足够的“精神营养素”中年最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夫妻、亲朋、父母和子女之爱,且其内容较青少年时代更为丰富。中年维护心理平衡的有效方法是宣泄和疏导,别故作深沉,把心里的不快倒出来,避免加重心理矛盾。

二、警惕心理积淀的潜在危机中年人“壮”而忘忧,容易滋生麻痹思想。中年人的“过午”意识易产生颓废、消沉情绪,结果出现身体未老心理先衰的现象。中年人过分与年龄抗争,过度的日暮途穷的紧迫感,长期干一些力不从心、超负荷的工作,可能会导致身心大亏。中年人的很多陋习如吸烟、酗酒、熬夜、赌博及饮食不节等不良行为,都是在此时期基本固定下来,成为健康隐患。

三、克服种种心理障碍努力消除自卑、猜忌、怯懦、排他、冷漠等心理。

四、保持良好的心境善于调适个人情绪,襟怀坦白,以诚待人,独立思考,通过思维的“新陈代谢”使自己保持稳定的心态。

防止病从“心”入比防止病从口入要难得多,每个中年人应该调动自己的心智,防止没有“病灶”也看不到“伤痕”的心理“内伤”,以良好的状态度过中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